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起始于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并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语言编码特点,探索其编码变化轨迹,力图通过不同时期量化结构的比较分析,从社会学背景着眼,展示其发展过程,探索近年来我国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为当今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是社会舆情的镜像,反映了当下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交际元素。相较于网络推出的类型流行语,《咬文嚼字》近八年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综合了线上、线下媒体使用频率,颇具影响力。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对这八年的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因素进行探析,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社会流行语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3.
赵妍 《新闻知识》2012,(8):17-18,20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进入新世纪以来,流行语通过各种媒介迅速传播,并为人们广泛接受。本文通过考察新世纪以来的媒体流行语,总结出媒体流行语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传播符号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上每年年末都会有年度流行语出炉。该文通过对2004年到2010年七年内网络评出的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汇总以及2011年上半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的内容以及文本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所折射出的我国公民在社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民意诉求以及对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启示。成  相似文献   

5.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众在参与社会监督、舆论批评的过程中,生产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中国民意舆情的重要表征。然而,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对于这一本源性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媒体认识自身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和众多的传播形态,纸质媒体能否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近年来,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并出现网络流行语被模式化引用、同一流行语反复套用等问题。本文以报纸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实例简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被引用在标题中的影响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从而得出报纸新闻标题应如何引用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已有许多研究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扩散机制以及社会影响,较少关注既有社会权力结构对流行语的规训机制.通过详细分析六大机构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评价机制,力图揭示出其社会控制过程和控制逻辑.研究发现,表面上看流行语榜单的生产是机构保持注意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过程,而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种隐性网络话语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推广发展下的产物,对人们日常交际中有较大影响,成为大众媒体重要表达内容。网络流行语以其朗朗上口的特征,往往能实现迅速传播、广泛传播。文章以传播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传播功能、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极强的传播效果,若把网络流行语与广告文案相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告的传播力,进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观察对象,分析其特征和传播动因、探讨其双面性影响,以及在广告中加入网络流行语的优势所在,发掘网络流行语对广告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量时政类新词新语以迅猛之势流行开来,活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之中,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以近五年《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年度流行语中时政类词语为样本,分析时政类热词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生成机制并针对流行动因与传播机制进行讨论,最后探究时政类热词传播对社会个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6.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认为强势网络语言模因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才能成为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类型.笔者从出版行业、网民宿主、教育行业的角度提出了规范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在国民认知中逐渐普及,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直线上升,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及观念,学界对网络流行语形成机制与传播影响的探究也越来越重视。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具备传播性、奇趣性、时效性、社会性、典型性等特征。其传播机制包括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社会化的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再创造,网民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关注,网络名人对网民心理、情感及价值的引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