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1996年海外市场最后一张下午出版的晚报停刊,晨报的大行其道与晚报的消亡在全世界已成定局。近十年来纵观国内市场,无论是党报还是各类都市报、商报、专业报等纸媒,凡是以时事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刊,几乎看不到还有下午出版的"晚报",即便是名称"晚报",也都改为清晨出版上市。万千报纸与朝阳一起与读者见面,成为报刊市场颇为壮观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2.
正一张报纸的新闻,能否向读者及时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能否触动读者的兴奋点,是体现一张报纸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行业报与日报、晚报等报纸相比较,在新闻稿件的编发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局限性。首先,时效性差。行业报大多是周一、周二报,少数是周三报。受出报时间因素的影响,无法给予读者连续的阅读冲击力,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报纸的影响力。行业报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它在新闻时效上不能与日报、晚报竞争。  相似文献   

3.
辛泽 《新闻知识》2003,(12):11-11
一、晚报的优势在于出版时间差 《中国晚报学》对晚报优势,进行了反复而精辟的论述。主要有三大优势:(1)时间优势,(2)空间优势,(3)读者读晚报的环境与心态优势。中国晚报协会会长李夫认为: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晚报的办报方针、办报思路、办报风格、办报特色、报纸文风、采编方法,乃至报纸版面设计、栏目设置,都可以被人拿走,但惟独晚报出版时间晚的差异优势,谁也拿不走,搬不动。因为晚报在下午或傍晚才出版,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抢发当日刚刚发生的新闻;其次采编活动空间大,能够采集到更大范围的更多新闻信息;第三可以最快地反映当局的意向、社会的动向和人民群众的心态、情绪和要求;第四可以及时刊登与传播最前瞻领先的社会舆论。这些都是日报和其它报纸所不及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一些晚报因报道不实引发的各种纠纷和官司屡见报端,牵涉了采编人员一部分精力。分析起来,既有新闻时效性强、晚报发稿时间紧(特别是下午出版的晚报)的客观原因,也有记者采访不深入、采访技巧欠缺的主观因素。这其中,记者是否合理有效地采纳信息,成为引发各种纠纷和官司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后起之秀的综合性晚报正迅速成长为新闻界的一支生力军.晚报因截稿晚(当天中午前),比日报(多为凌晨)消息在时效性上占很大便宜,特别是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中,更显优势.与此同时,这也给晚报国际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紧张的时间内、有限的版面上唱出“好戏”、“大戏”?一般来说,地方报纸(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的电讯稿件主要是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讯稿件往往都经过了记者、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精心筛选、认真加工和层层把关,可以说,每篇稿件都有其重要性和可读性.但由于版面的限制,任何一张报纸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稿件都刊发出来,这就需要各报编辑对稿件进行权衡取舍.虽然对同一稿件,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看法,权衡起来有轻有重,但大致上还是有个相对的标准.作为晚报,取舍编辑国际新闻稿件起码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科技飞速的发展,各新闻单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如何在报道中出新?如何发挥晚报优势?是全国晚报同仁关注的事。 晚报,作为报业中快速崛起的大家族和后起之秀,目前普遍受到各界读者的喜爱。晚报与日报相比,尽管出版时间十分紧张,从早晨7时到中午12时仅有5个小时时间,而日报却可以从容地有20来个小时准备稿件。但是晚报又有一个天然优势,凡是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读者基本上下午就可以在晚  相似文献   

7.
对于地市报来说,要想增强报纸的生气与活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采发“昨日新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昨日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顾名思义,昨日新闻即昨天发生的新闻.对于晚报而言,刊发昨日新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地市报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求记者能闻风而动、善于发现和抓取新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送等任务;要求编辑能及时编发,保证稿件第二天见报。这对地市报记者、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是否协调,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所以,采发昨日新闻,对于提高采编、印刷、发行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8.
全国各地的晚报改成早上出版的已占大多数.[1]不过仍有相当部分依然坚持下午出版,如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等几朵"报业金花",此外还有少量不是晚报但仍然在下午出版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市报来说,要想增强报纸的生气与活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采发“昨日新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昨日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顾名思义,昨日新闻即昨天发生的新闻。对于晚报而言,刊发昨日新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地市报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求记者能闻风而动,善于发现和抓取新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送等任务;要求编辑能及时编发,保证稿件第二天见报.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晚报要赢得读者,就必须从发挥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人手. 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解决问题 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采访,可能会写出不同的稿件;同一新闻事件,组织报道的方式方法不同,报道效果也会不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不易,对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题材,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才能使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全应 《青年记者》2006,(14):39-39
报纸刊发的新闻是经记者加工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记者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笔者在编辑稿件、阅读报纸时发现,有的记者仿佛在新闻稿中“刻意”表现自己,不恰当地存在于其作品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也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笔者愚见,记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传媒异军突起,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晚报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下午出版的晚报,面对早上出的日报、都市报和商报前堵后追,到底还有没有优势?如何与之竞争?如今在温州,四张报纸同属一个报业集团,已是“一家人”,但彼此的竞争依然存在。温州晚报如果不找准位置,就会逐渐失去地位与影响力。历史的经验以及兄弟城市报业竞争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作为目前温州唯一一张下午出版的报纸,《温州晚报》求生存、求发展,仍要紧紧抓住时效做文章,而且还要把这篇文章做得比以往更好。抓住“时间差”晚报下午出版,与早报相比,零售时间短,读者…  相似文献   

13.
晚报作为一个地区的一张单独的报纸,凡是当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或重大战役性报道,晚报记者都会不甘日报记者之后加以报道,宣传部也都要召集晚报作统一部署,而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晚报更是不能漏掉。如此一来,晚报上出现与日报相重的新闻就势所难免。 对“相重新闻”的处理方法,晚报界人士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日报“补充”的晚报.对日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不能重复报道: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士则坚持对日报登过的新闻一概  相似文献   

14.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动活泼,对读者而言,有较强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因此,晚报新闻的写作要注意选好角度,写出特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要善于研究晚报的特点.晚报具有“新、活、快、近“的特点,新闻从业人员需站在读者的角度,从常规的工作性稿子中走出来,增强稿件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5.
去年,乌鲁木齐晚报在党的正确宣传方针的指引下,全社上下同心协力,开拓奋进,报纸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1995年是晚报创刊以来最好的年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记协组织的全疆首届报纸评选中,晚报汉文版被评为优秀报纸,进入“双十佳”,维文版也获得了表扬奖。在全国晚报协会组织的现场新闻大赛活动中,我们报纸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一篇稿件获得一等奖,还有四篇稿件和版面也分获各项奖励;由于我们组织认真,成绩较为突出,还被大赛组委会评为组织奖(集体奖)。还有6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好新闻评选中分获不同的奖项。由于报纸质量有所提高,晚  相似文献   

16.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晚报提前出版时间的现象日渐普遍,少部分甚至清晨出版,与日报无异。对此,报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与日报争夺发行市场的有效手段。晚报的固有优势是当日新闻多,但有人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是从时间上看,一般职工每天8点左右上班,晚报在上午实际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有效时间,要想抢到真正的新闻实在不易。二是即使等上或抓出一两条重要的新闻,出版往往要再往后拖延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结果是晚报印出来已是下午四五点了,这时人们早已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到你所刊登的那几条当日信息。换言  相似文献   

18.
一、可读性原则晚报在选择新闻稿件时,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否则,办报就会偏离方向,报纸就成为“官”不看、“民”不读。《南鄂晚报》在选择稿件时,要求编辑从本地市民群众关心的角度、本地市民读者接受的形式、本地社会生活有益的内容来选择新闻稿件。注重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切忌把新闻淹没在大堆的空话、套话之中。群众关心的生活小事,日报难以持续地进行关注。而晚报则可不惜篇幅,作为一次战役来进行报道。如《南鄂晚报》《嘉棉职工吃水难》连续报道,历时三个多月,派出多名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共发稿数十篇,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大量采集、报道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随着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越来越需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晚报记者在写稿件时不再是简单的带着"镣铐"写新闻,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了,更多的是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使新闻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报道内容。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那么如何让新闻可看呢?笔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