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课程内容更新缓慢、课程指导理念落后等诸多弊端.迫切需要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一个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目标多样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形式多样化、保障措施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成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情境的在职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有关理论和研究结论,对我国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障碍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机构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在面向成人学习者的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设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情境,反映学生的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提出了"成人学习者需求导向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观,并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目标单调、课程内容片面、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僵化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就现阶段而言,高等院校成人本科生的ESP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的专业英语学习需求。而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实现ESP课程体系的建构,则能够改善ESP课程的教学现状。基于这种认识,对教育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成人本科生ESP课程体系建构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微课程学习就是其中的代表。学习者利用微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满足了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学习者的应用能力水平。本文分析了微课程特点和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微课程建设为例,分析该课程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该课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及微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一、成人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多样化是成人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多样化”,就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他们需求的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内容。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早已实现多样化。我国成人高教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多样化,应当把多样化思想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化。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不同的。在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成人高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成人学习者,确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培养规格,以满足全面小康社…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各类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也已经成为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开设多样化课程(选修课),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利用科学、实用的评价手段,实施以促进学习者主动性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9.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地方高校的艺术学院必须加快内涵建设,准确定位,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创新程度直接决定成人学历教育学习者适应性和应用性的社会高度.从教育发展观的角度审视和剖析,现有成人学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适应性、整体性、自主性和客观性的缺失.高校秉承“互联网+”的思维,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切合社会企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搭建远程在线学习平台,构建联盟化、在线化、翻转化和多元化的成人学历教育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目标单调、课程内容片面、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僵化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各自模式的特殊性等特征。这些国家的经验给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是:在培养目标上确定多元价值取向、创新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设要紧密联系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打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的现状与学习者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现代远程信息技术,从学习支持服务理念和人本主义理念角度出发,提出了随学随考的应用模型,实现了成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课程学习和检测.  相似文献   

14.
邢戈 《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06-107
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非学历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成人学习者对知识需求的实践性和多样性大大增强。然而很多高校没能适应这种趋势的变化,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需求,造成了严重的生源危机。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在实践性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辅以国家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政策支持,才能真正破解当前的生源危机。  相似文献   

15.
面向终身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通向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和基石。课程体系设计包括:课程选择、课程组织、学习路径规划。文章基于灵活性、开放性和衔接性的设计原则,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工学科机械类专业建设,研究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设计模块化、多入口、多出口、多层次、多通道的工科远程课程体系和学习路径,并形成与之配套的证书规则和选课规则,适应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职能定位与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教育需求状况变化带来的结构调整和职能的重新定位.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高校和社会资源,突出成人教育的职业特征和专业特点,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定势,建立以多样化需求为依据的层次性教育服务体系,完善以学为本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尼珊瑜 《成人教育》2015,(11):50-53
MOOC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课程内容短小精悍和社会性等特点.通过对MOOC模式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将MOOC模式的理念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去,借鉴MOOC“开放”理念,创新成人高校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期更好地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在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让学习者具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蓝本,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是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然而,由于目前远程教育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重视课程开发、忽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时简单、随意的现象。远程高等教育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为成人在职远程学习者。因此,针对远程高等教育、面向成人远程学习者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必须以成人远程学习者为中心,并坚持以“社会实践需求为主、能力为本,兼顾学科与学生需求”的开发理念。DECDA开发模式是针对远程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提出的一个完整流程和一套系统的方法,包括职业分析,学习者分析,实践能力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规划,以及实施、评价与修订5个阶段,不仅紧密贴近社会实践需求,还兼顾成人远程学习者的特点和学科需求,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开发有用、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方法指导。实践应用的案例也证明,DECDA模式开发流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成人高校土木专业学生学习及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应对成人高校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成人高校土木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科目对接,从而实现合理规划土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的职业化转换.  相似文献   

20.
推进课程改革重建高校远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远程教育可定位于为在职成人服务的学历教育,并可考虑推出本科层次的专业(学士)学位.目前急需从成人学习者特征和社会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引入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开放的教育应有严格的课程审核体系.高校远程教育应基于实践性问题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增加面向实践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纯学术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