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家的审美选择,受主体和客体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个人经历、心理素质在其审美选择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庐隐的小说创作既纳社会人生于笔端,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又以明显的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描写了"五四"一代知识女性的苦闷、挣扎和追求以及她们在爱情婚姻上的种种烦恼与不幸。本文意在从庐隐的生命遭遇、生活经历来揭示其小说创作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2.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它既是多维互动的过程性中介,又是情景交融的载体性中介,还是自我塑造的结构性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对话性、存在形式上具有体验性、价值指向上具有超越性。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间体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的复杂系统,在“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关系间,内含着“美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这两对审美范畴的中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以审美对象引力、审美主体趋力、审美间体融力为生成动力,其构建须以情境渲染为手段、着力提高审美对象引力,以审美素养为依托、着力提升审美主体趋力,以共通感培育为核心、着力呈现审美间体融力。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文艺审美创作活动,尤其是要真正达到文艺审美创作的顶峰,以创作出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审美创作主体则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旺盛的审美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这种审美创作能力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审美智能观中所涉及到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直觉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传达能力等智能因素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创作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多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心理多带有媚俗取宠的心态;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取向的主流是低迷颓伤。  相似文献   

8.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 ,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 ,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 ,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从本土化的对话思维角度来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的精华 ,大致表现为四种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创造对象的对话关系 ;文艺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关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关系。然而 ,从今天的全球化的对话思维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艺术创作中“变形”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论证了“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对审美主体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也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按照造物古歌、风俗古歌和爱情叙事古歌三个类别来探索布依族古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布依族古歌审美文化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等美学意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人画在绘画上的实践与影响和时代息息相关,画中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人格修养的精神层面远胜于仅是一个景物描写的层面,渗透着新一代中国人画审美样态和思想表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穿透力。  相似文献   

20.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