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朱湘对十四行的探索是教训多于成绩,冯至的《十四行集》则代表了汉语十四行最重要的成果。朱、冯二人创作的失败与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十四行体适宜抒发一种冷却后的情感和表现静态的思想沉淀;其次,为表意的需要,十四行的韵式可作某些简化。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形式简化的态势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正试图创作出成熟汉语十四行。  相似文献   

3.
季俊同学问: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主人公屈原有一段长达一千多字的“独白”,有人说它很能代表诗人郭沫若的创作风格,是这样吗? 这种看法是对的。多才多艺的郭老文学创作成就首推诗歌,因为它最能体现郭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郭老创作“借古喻今”的话剧《屈原》,是要借屈原之口吐胸中块垒,发人民心声,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因此郭老把这“独白”看成戏中的灵魂,写成一首充分体现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散文诗。“独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创造气势恢弘的意境。诗人将“风雷电”喻为革命的暴力,赋予生命和人格,呼唤、喝令他们“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使“黑暗的宇宙”“爆炸”;将“轰隆隆的”雷比作滚动的车轮,能把诗人载到“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将一闪而过的闪电比作长剑,能“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诗人还把自己  相似文献   

4.
“湖畔”诗人专写情诗,他们少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较轻易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想象,其诗中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爱情至上的态度和对女性的尊重。“新月”诗人的情诗,则在清纯的旋律上增添了缠绵的情调,专写青年人细腻的体验和热切的恋爱告白。他们追求意境的美和意象的生动,开创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现代情诗的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的现代派诗人选择了一条面对私人隐秘心灵的个人抒情的发展道路。透过诗人们的创作和诗论主张,从内容到形式可以看出现代派诗人的个人抒情在诗歌审美建构方面呈现出的三个特点:主体抒情的自传性;独白与“虚置性对话”中无所不在的“我”;散文语式下的私语。同时,还存在部分诗人由于过分沉湎于个人抒情而使自己的创作缺乏审美距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诗人,但是从事过十四行诗创作的人却寥若晨星,其中就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虽然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只有二十七首,一个诗集(《十四行集》),但却是冯至先生诗歌创作“第三时期”的主要收获。在思想内容上,它摒弃了诗人早期诗歌抒写“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的低沉情调,表达了注视现实、修炼品行的心愿;在艺术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十四行诗这种西方古老的律诗形式,显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探讨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不仅对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诗人及其作品是必要的,对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和新诗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校许霆副教授和鲁德俊先生编选的《中国十四行体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6年8月出版。字数33万。 该书编选者在大量搜集和掌握中国十四行诗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自1986年完成初稿至1993年完成四稿,前后花费了8年时间。这部诗选共遴选了120家295首十四行体诗,基本上反映了从1914年到1993年近80年间中国现当代诗人移植创作十四行诗的业绩和贡献,从中透视出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转徙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A sonnet is a poetic form which originated in Italy,and later turns into lyric poetry by a knight of the pen.Among the sonnets,Shakespeare is the highest in poetic achievement.The important poets in every period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such as Shelley,Byron,Keats had written sonnets.In the western great cultural and artistic phylogeny,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is the star warmly gleaming,over sonnets poetry circle softly dreaming.By appreciat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er sonnets,we could explore and get in touch with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s inner self.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鲜明的意象,驾驭着丰富的辞汇,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尽情驰骋。并让我们随着跌岩起伏纵横有度的构架,曲直急缓铿锵有力的音调,进入了美妙绝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撼人心魄的瑰丽戏剧和柔婉细腻的曼妙诗歌数百年来魅力经久不衰。他的十四行诗和其它形式的诗歌不仅格律谨严、蕴意深远,而且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本文从分析诗歌中的自然和哲学因素入手,对莎士比亚的诗作进行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7.
弗罗斯特的传统十四行诗,主要继承了意大利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和英国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传统。本文重点分析弗罗斯特两首典型的传统十四行诗《相逢又分离》和《最佳速率》,揭示弗罗斯特十四行诗继承传统又超越前人,融现代于传统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  相似文献   

19.
雪莱及其抒情诗《西风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分析雪莱的生涯及其抒情诗(西风颂)的基础上,着重对整个诗篇和予示着最后的成功、希望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以及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中,鲜明的意象层出不穷,其中以"时间"意象最为突出。在莎翁笔下,时间是"暴君("tyrant),是"傻瓜("fool)。尽管时间具有客观的不可违背性,莎士比亚还是提出了用他的艺术之美来与时间相抗衡。通过对其十四行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