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生物相关专业是以实验验证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验技术积累和思路的创新,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成为培育创新生物科技人才的基础。本科实验课教学是提升本科生实验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围绕加强生物学科专业本科实验课教学提出几点感悟和思考,重点从基于实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实验课教学的启示和意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科技竞赛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体潜力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动手的能力以及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全面型人才。本文从科技竞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阐述科技竞赛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时代呼唤,改革高校科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需要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高校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和高校教改实践,提出要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教育观,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多样化实践活动,营造孕育创新人才的浓厚学术氛围等加强高校科技教育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劳动技能、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和方法、科技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以及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为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根据最近对某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情况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情况报告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做”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从两大方而淡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仲崇江 《辅导员》2013,(16):46-46
<正>现代科技教育是一项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的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我们逐步构建起小学科技教育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新的操作路子。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科技视野。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听之有声,视之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对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开展科研宣传活动、成立科技创新基地、施行导师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等措施,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科研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开展科技哲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技哲学观,培养他们成为素质健全的社会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阐述职业院校科技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科技哲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中的内涵,并提出职业院校科技哲学培育的途径,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科学教育已发展成为科技教育,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过程的载体。我国应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注重在中小学开设的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对科学课程各学科内容进行改革,将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教育相结合,将技术因素渗透在理科教材中,并且重视培养技术教育方面的师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科技创新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便是必经之路,并将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关键与焦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技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生成价值并表现其属性。技术价值主要包括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是关于技术及其发展的社会建构或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理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论既不是技术决定论,也不是社会决定论,而是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从架构主义到行为主义的渐变过程,其中贯穿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内容、不同技术水平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直至作出相应完整的定义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视觉运动到视听教育再到程序教学的演变,从系统技术改造教育技术再到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反映出教育技术从一个运动发展到一个领域和专业的演变过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国外教育技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教育技术界发生了教育技术观念的大转变,从“媒体观”向“系统观”过渡,教育技术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普遍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军用短波通信设备中所采用的新技术.重点介绍了频率合成这一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的本质通常被定义为它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技术总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及其关系的聚集,并物像化为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从这个视角出发,教育技术便无法被分解为所谓的物质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因为其本质是它与教育世界的相关性,所以能见到的教育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不过是教育技术的物像化。  相似文献   

15.
本着重探讨了科技伦理的时代性、科技伦理问题凸显的根据、科技伦理建构的主要方面以及加强科技伦理规范和科学家道德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上,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类实现生存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现代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一是身体技术被忽视;二是人类基本目标迷失;三是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克服技术的以上影响: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现代器物技术并行发展与运用;建构技术价值判断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或遗传工程技术)目前已发展了三大类,包括动物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转基因克隆技术,它们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生物工程领域竞争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面对技术的负面效应,出现了对技术怀疑,批判的技术悲观论,技术悲观论启示,引导人们对技术进行伦理反思,揭示技术中的伦理价值,寻求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实现伦理对技术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英建筑技术法规中建筑条例和建筑技术准则,两个层次的编制和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中英两国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特点和区别,并对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编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Biology Workbench (BW) is a web‐based tool enabling scientists to search a wide array of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sequence databases with integrated access to a variety of analysis and modeling tool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cientific tool and its consequent adoption into the context of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the Biology Student Workbench (BSW). Participants included scientists, programmers, science educators, and science teachers who played key roles along the pathway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BW, and/or the adap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SW in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Participants also included four teachers who, with their students, continue to use BSW. Data sources included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relevant artifacts. Contrary to what often is advocated as a major benefit accru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authentic scientific tools into pre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classroom enactments of BSW lacked elements of inquiry and were teacher‐centered with prescribed convergent activities. Students mostly were preoccupied with following instructions and a focus on science content. The desired and actual realizations of BSW fell on two extremes that reflected the disparity between scientists' and educators' views on science, inquiry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related roles of technological tools. Research on large‐scale adoptions of technological tools into precollege science classrooms needs to expand beyond its current focus on teacher knowledge, skill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scientists, resear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who often are involved in such adoptions.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8: 37–70, 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