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校对定位     
校对定位的误区 校对如何定位?按传统的说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知识问答》),校对“起着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的作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这些论述,虽然承认校对为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又否认校对的独立地位,把校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度,编辑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出现过很多杰出的编辑家。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事业又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但从编辑工作自身来看,却基本上还处于“潜科学”阶段,缺乏理论威力和色彩,往往不是按编辑工作的固有规律,而是从经验出发,有比较大的盲目性,甚至看风向、凭气候。比如围绕一个经济效益的问题,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摇摆,不少地方前半年还批评出版工作中的“商品化”,后半年就把利润放到了第一位。这就联系到了社会主义编辑学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书籍是不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有什么区别?书籍生产和一般商品生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等;又  相似文献   

3.
邵益文著《编辑学研究在中国》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友人相告,找来品读,不免泛起联想和感慨。这是一本文集,既展示了作者学术探索的成果,又总结了编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概况。曾几何时,编辑学为何物,不甚了了。志士仁人曰:“编辑编辑,编编辑辑,有何学乎?”“干了一辈子编辑,不读编辑学,不也拥书围城吗?”初识其箴言,言之有  相似文献   

4.
这个讲座是编辑业务讲座,但我却不谈编辑工作,谈一些编辑工作以外的事,对同志们也许有些用处。编辑是把著译者同出版工作联系起来的纽带。编辑了解了整个出版工作的情况,也就可以帮助著译者了解出版工作。我先讲讲什么是“出版”。“出版”是用印刷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把著作物进行复制,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国外称  相似文献   

5.
出版改革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各方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热”虽有日矣,实践的步伐却不能不说是比较迟缓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说编辑工作情况特殊不能大动吗?是广大编辑人员没有改革思想吗?很显然,都不是。事实上也不是一点改  相似文献   

6.
庄葳 《编辑之友》1997,(1):56-56
我国有好几百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又有不步编辑.成千上万的书籍就经由他们的手发稿出版。他们为读者出版了各式各样的书.可是我们却很步看到直接为编辑写作的书。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规划教材”中的《编辑应用写作》(吴添汉编著)一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小出版社占绝大多数,去年底城邦出版集团成立,在台湾出版界有如引爆一枚巨弹,产生相当大的震动。出版单打独斗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出版“大鲸鱼”的出现,难道真的会蚕食和鲸吞其它中小出版业的生存空间?现在是否应检讨和改革出版结构了?虽然出版集团的成立究竟会给台湾出版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许多人还在走着瞧,但大出版和小出版孰优孰劣,作为小出版的“小虾米”又该如何求生存,却在业者中出现热烈的议论。 有人认为,出版业集团化在欧美早已盛行,不可否认大有大的优势和方便。大出版集团资金雄厚,出版资源丰富,在编辑方针及发行量上较无后顾之忧。以  相似文献   

8.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3):131-136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构建本学科的基础。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出版化”编辑现象的概念,并认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化”的编辑现象。同时认为把编辑学研究对象说成从“编辑工作”或“信息过程”,则前行失之狭窄,而后者又嫌宽泛。编辑学是一门研究“出版化”编辑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在出版行业中,编辑、校对、发行、财务都有其专门的称谓,他们各尽其职,履行着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专职出版则被称为“技术编辑”。长期以来,技术编辑一直是出版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能是对图书进行整体的装帧设计或版式设计、图稿设计,对图书的制作成本负责全程监控,以及后期的图书印制工作。曾经有人称之为是连接文字编辑与后期印装制作的桥梁。也就是说,技术编辑是图书制作的工艺设计师,是出版行业中不可空缺的岗位。然而,近几年来,技术编辑的职能却在不断地缩水。图书的前期制作已经完全交给了排版设计公司,后期制作又基本上由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图书出版中,责任编辑是个常见的名词。凡每本正规出版的图书上,都可见到责任编辑的“大名”,或署于封底,或在版权页,也有署于勒口之上的。这说明责任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叫责任编辑?人们对责任编辑的内涵和责任范围,至今仍缺乏明确的统一认识,《辞海》上有对编辑的定义,却缺乏“责任编辑”的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亦是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责任编辑”加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编辑学界认为“编辑与出版并无必然联系”的人已见减少,同意编辑活动是出版业或传播业中的一种专业活动的学者日渐增多。不过,何谓出版这早已存在的分歧,却又在京、沪两地的刊物上公开争论起来。编辑概念与出版概念或许将长期困扰中国学术界,尚难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笔者曾数次撰文谈编辑概念,此文则谈出版概念。 日常用语中的“出版”含义并非科学概念 日常用语中出版一词的含义,经常是指书籍的印刷制作。比如,出版社中设立的“出版部”或“出版科”,其职责就是管理文稿在编好以后所需印刷制作方面的工作。再如,一些名称是“出版学校”,实际上只有印刷专业或者再加校对专业。然而,现在所有的印刷机构还是称其为“印刷厂”,不称其为“出版厂”。再进一步看,最近十来年的各地以出版命名的科研机构如“出版研究所”等,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印刷,更注意编辑和发行,最近十多年各省市新编的《出版志》,其内容并不限于印刷,同时还包括编辑和发行等。因此读者不难发现,上面所说“出版部”、“出版科”、“出版学校”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与“出版研究所”、《出版志》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两者并不一致,甚至是差别相当大。前者仅指书籍的印刷制作,后者则包括编辑、印刷、发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期刊社对期刊是否拥有著作权?我国于1991年6月开始实施的《著作权法》第14条是明确规定了“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在第32条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中又否定了期刊所发表作品编辑人的著作权。在1992年9月颁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对国外期刊采用了“超国民待遇”。《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对期刊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又作了有别于书籍出版的规定。为此,呼吁国家版权局与广大科技编辑们应加强著作权意识,要求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修改相应的著作权立法。  相似文献   

14.
程瑶 《出版参考》2009,(24):23-23
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版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出版社把“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作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两大“抓手”,这本是情理中事。但是,有些出版单位却忽略了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工作,甚至把编辑加工环节边缘化,进而使图书出版周期缩短又缩短。客观地讲,出版物编辑加工工作的失位,是造成当前图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当前出版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品是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有一个大致的“框子”。许多已经出版的有关新闻学、新闻写作的书,都作了详细的论述。要用事实讲话呀,导语要开门见山呀,消息的特别结构呀,等等。框子应当有,但却不可成为枷锁。一些优秀的记者、编辑,就是在这个大致的框子里,各显神通,写出许多精彩纷呈、形态各异的新闻精品。我很赞成“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主张。无体,则无以区分新闻文字与其他文字;定体,那岂不又成了“新八股”? 编辑、记者就是要花费脑筋写出、编出有独创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毕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始终饱含激情地把它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杨牧之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五十多年,从编辑入行做到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肩负着繁重的出版管理任务,对编辑工作却始终坚守,一部又一部传世出版精品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他在《我的出版憧憬》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段自述:“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自问之,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虑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将来高尚的人们回忆起我们会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18.
编辑历来被称为“无名英雄”,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全国出版系统一万多名编辑人员中,有多少知名编辑呢?真可谓寥若晨星。我想这种状况大概和过去编辑活动的范围有限以及社会上许多人对编辑出版工作了解不够有关。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了,编辑活动的范围比过去开阔多了,他们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了。社会上很多人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今后仍然应鼓励编辑甘当“无名英雄”,但决不是说编辑只能是“无名英雄”了。今天当出版工作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9.
近来,翻阅了1985年出版的《全国报刊内容汇编》。这是一本由北京市邮政局、光明日报社合编的资料。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执行主编”。一个刊物,既有“主编”,又有“执行主编”。乍一看来,我们会对此一词义不甚明白。主编是主要编辑报刊的人,又有一个“执行”主要编辑报刊的人的人。这后一个人又是干什么的呢?仔细一想,才能恍然大悟,原来主编是有名无实,虚挂空名而已,而对实干者只能封之为“执行主编”了。这种主编不编的情况,许多行业都存在着。电影界有:“导演”和“执行导演”,有一些研究生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市出版局的“迎春座谈会”上,遇见赵家壁同志。座谈会后,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过了一天,他又寄来了他的新著《编辑生涯忆鲁迅》。在看电影时,我们一直在“暗中”低声议论出版工作。从“韬奋奖”谈到编辑队伍的培养,又谈到“编辑学”。有感慨,也有感想。随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