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哲学倾向,描述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特征,从二语习得的研究角度指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赵凤兰 《考试周刊》2008,(48):68-68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由于母语语言习惯和本土文化负迁移而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建立文化语言观,加强跨文化意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我国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突出。文献研究发现,将国外跨文化适应训练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在本国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对派出国外任教的教师提供专业性跨文化适应训练,可以帮助教师适应海外施教的需要。我国教师跨文化适应训练可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受训者体验、关注教师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形成常态化、师生同训及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跨文化的文化适应及应对方式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建设、城乡和谐稳定的问题。文中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中国城乡跨文化与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国外跨文化适应与应对方式的一些理论,并结合中国具体文化特征,提出了中国城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源和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国外2000年以来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文献进行收集、翻译,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影响因素、适应过程、方法措施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国外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多数为来自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学历群体,研究方法多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人种学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原因和个体自身原因,认为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一个动态反复的适应过程,提出的方法措施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李靖 《考试周刊》2010,(53):95-96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仅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而不注重本土文化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本文通过一个本土文化教学案例,就中国节日习俗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伍军 《生活教育》2013,(8):60-62
新疆跨文化数学教育是具有本土特质并孕育了数学教育现代性的;数学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对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影响;地域文化、应试教育及考级等因素会影响数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本土学者借助于学术自识与双语教师的数学观状况,通过态度转变及数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造以促进双语教师数学观变革的若干评析,以期对双语数学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县域文化与居民性格研究既是本土心理学的课题,也是跨文化心理学的课题,更是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课题,在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使用跨文化心理学概念框架是一个有益的选择。采用田野工作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使用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心理变量的实验心理学概念,区分生态学背景变量、社会政治背景变量;生物适应变量(包括包括生态影响、生物传递)、文化适应变量(文化传递、社会化和濡化);可见行为变量、推论行为变量的心理变量等概念。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了张掖甘州文化类型与居民性格特质及其关系,进而进行了县域文化与性格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全球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涵出现了新的理解,即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要素,还要同时重视本土文化、国际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章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多维文化认知观、跨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对比和宽容及文化教学的实用适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照搬和移植甚为重视,而对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的作用重视不够。人们习惯于强调中国人如何适应西方文化,却很少关注本土文化如何用英语表述,或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信息。本土文化的缺失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文化交流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同时也要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一是西方文化在政治强权和军事、经济霸权的支撑下,取得了世界文化的话语霸权。二是中国在传播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是单向性的传播方式,造成了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化核心内容,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术语表达的统一性,再次加强中国文化的研究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5所高校任教的外教为样本,观察和探讨他们在河南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指出跨文化适应的五个阶段,并阐明这些阶段并不是必须都要经历的,兴奋期有可能缺失;而且外籍教师在来华之前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与其适应程度成正相关。同时,笔者还为外教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短期留学教育的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泰国学生在短期来华留学过程的跨文化沟通态度和跨文化沟通焦虑程度的变化关系。结果发现,短期留学后,跨文化沟通焦虑程度减少,但跨文化沟通态度却朝负面方向发展。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了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有:主流文化社会支持的缺乏、生活变化、留学经验、外语能力及成就动机等。  相似文献   

13.
国际学生有着学生和外国旅居者的双重身份,本研究主要关注其作为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国际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可分为交际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认知适应性,适应性的水平主要受到与中国师生互动情况的影响。国际学生与中国师生互动越好,越能更好地完成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结果还显示,较之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东亚地区的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上遇到更多的困难。此外,满意度可以作为预测社会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陈旦 《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59-26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外文化差异,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外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一种异质相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随之发生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引导留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留学生不仅可以保持原先的社交网络,而且可以与中国的同学和朋友开展深入的交流,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涉及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提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经贸往来的增多,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国家奖学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来华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部分学生在中国的情况怎样?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适应?文章结合问卷调查,从8个方面略作分析:1、对异文化的态度;2、对异文化的期待;3、对生活变化的敏感程度;4、社会支持来源;5、时间因素的影响;6、文化距离与歧视偏见;7、应对策略;8、个人因素。结合问卷调查及采访,试图评定留预科学生在中国遇到的文化冲击及适应情况,以期对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管理及教学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帮助,从而加速他们对中国学习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 《培训与研究》2007,24(4):60-62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了跨文化高等教育测量的重要性,并对所完成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的汉化工作进行了介绍.研究显示,经过文化适应后的NSSE调查工具(NSSE-China)信度、效度良好.这为理解中关两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提供了有益视角和比较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顺应理论视角分析跨文化语用照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运用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跨文化语用照应也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用照应的运用要顺应交际语境,对交际语境的顺应是综合考虑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各因素的变化动态地做出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要顺应交际双方的交际语境进行语言选择,促使听话人通过语用推理照应理解其试图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