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中国画“形、神”问题,历代画论众说纷纭。本文对“形、神”的关系问题“舍形重神”和“以形写神”论进行论述.并列举了古今绘画大师们的创作实例,阐明“舍形重神”论只能导致绘画艺术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生活,走进形式主义中去。而“以形写神”论注重艺术实践,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形,写生,在形毕肖中求生韵,才是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所追寻的绘画真谛。  相似文献   

2.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许多酷爱美术的中师学生,只重视画画技能,不重视学习理论,只追求“画啥象啥”,丽忽视对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探讨。学习绘画有画得很像的本领是最基本的道理。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其艺术性是很高的。中师《绘画》课本中的好多杰出国画作品,相当多的同学不理解作品美的内涵。有的同学看了某一幅名画,连声说“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之所如此,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美术鉴赏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国画艺术的神、情、意、趣,供师生和同道们参考。 一、国画艺术的“神” 可染大师有一方图章叫“不与照像机争  相似文献   

4.
“意”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理论界尚无专文讨论.人们大都是在谈到中国画的写意理论时,显露了关于中国画画意之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大致有二:一是将画之意规定为画家所绘对象的神趣韵致,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写意,从表现对象的要求上说,主要是取神”;一是将画之意既当作对象的神趣韵致,又看作画家主体的某种意念情绪,有的同志说,写意,就是“写出对象的神韵意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应当看到,中国画画意的这两种规定,古已有之.古人在谈到画之形神关系时,有时就用“意”来代替神,“形”“意”并举,如大家熟悉的欧阳修的论画名句“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3,  相似文献   

5.
真德秀认为陶渊明平淡的诗风,与孔子的淡泊情怀在精神上相契合,《文章正宗》收录陶渊明诗歌近五十首,其数量几乎与唐以前各家诗总和相等,陶诗受到了理学家们的追捧,成为诗坛的最高典范。以真德秀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诗歌理论和审美价值取向,对诗词学追求“雅”、“神”、“韵”、“趣”的倾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冬冬 《文教资料》2012,(31):25-26,40
美国现代诗人E.E.卡明斯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善于用语言创造光和色彩,由此缔造各种意象,来抒情达意。这位画家竭力用绘画的艺术来表现诗歌,不顾传统的诗歌创作规范,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甚至是怪诞的、凌乱的、无章无法的;坚持自我,主张人人都是独特的,“我不为他人活,他人亦不为我活”。本文从画家的角度和绘画的艺术分析卡明斯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7.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8.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鉴赏诗歌是文学爱好者的必修课。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境,把它看成诗之极致,这是有别于西方诗歌的重要民族特色,也是中国诗歌独特神韵之所在。本文从意境入手,从神、理、韵、味、趣五个方面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相似文献   

10.
范廷宏 《考试周刊》2011,(65):33-34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按照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进行创作绘制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以“写意”为特点重视人的精神的直接抒发。中国画的笔墨观是以线为主.是点线和笔墨的协奏。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它具有重视笔墨趣味,体现文人情趣,诗书画印结合,以书法入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绘画风格及其美学理论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尚意、尚趣、追求"逸"格,具有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借景抒情为创作目的,谋求景情合一,"尚意"是文人画的美学核心.  相似文献   

13.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在扬州的一个流派,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以卖画为生.他们在艺术上都重视个性化的发挥,力求创新.就是这些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的绘画技法,擅长于以简逸的笔墨来传达物象的精神.他们标新立异、清新狂放的画风,被世人称之为"怪",正是他们的"怪",才体现了他们的"新".文章对"扬州八怪"怪异画风的特点及成因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16.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17.
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知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怡 《文教资料》2006,2(36):54-56
知性美和诗化哲学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创作的独特魅力。联大诗人不仅在理论上构建了自己的“知性观”:如强调“知性与感性的平衡”,“思想知觉化”和机智、反讽、悖论等策略:更从创作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在对现实人生、人类精神整体及个体生命意志的观照中,将一个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处理得深刻透辟而诗意盎然。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和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中国画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否定,但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江苏四画家提出“新院体画派”,号召“正气”,“气”,“静气”借助传统“院体”的严谨弘扬艺术本体精神,四位画家都有学院派的背景,这也使人们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墨人物画在近些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笔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而当代水墨人物画画家秦修平运用独到的笔墨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并利用绘画本身的形式美感对艺术作品加以创新,张扬了一种情绪,传达了一种“笔墨随时代”的精神.秦修平对笔墨情趣的热爱,充分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他的笔墨特色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