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同志,在汉字改革方面,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他所研制的汉语拉丁化新文字,对我国汉字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前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名字,应该载入我国汉字改革的史册。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85):31-32
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末卢戆章推行“切音字”开始,汉字改革至今已持续百年之久。本文对汉字改革历程中的四个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字改革的关系,汉字的社会基础,汉字的文字性质与表达功能,汉字价值定位中的西方优越论──展开论述,指出:由于其间对汉字的基本看法存在偏差,故给汉字的稳定和使用带来一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是第一个对人类文字的性质作二重区分的人。这种二重区分出现在他的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纲要》中。而我们许多汉字研究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重要观点,将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判断,视为人类文字的共同属性,并用以指导汉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  相似文献   

5.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也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举世无双的汉字学(中国文字学),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又大量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国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特别是1892年卢戆章《中国切音新字厦腔·一目了然初阶》揭开的近现代汉字改革运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汉字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可是,历时近一个世纪、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牵涉面极为广泛的汉字改革运动于1985年底审慎而又英明地降下“拼音化”的大旗,不管人们对汉字及汉字改革运动是“忆了千千万”还是“恨了千千万”,汉字研究、教学以及汉字改革时历史和现状都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理论反思。其中,“汉字落后论”作为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作为汉字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影响巨大,几成不刊之论,可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有关汉字改革的研究中,论者多着眼于拼音化,而对于汉字的拼形化问题,则较少重视和探讨。诚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汉字应当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但是,由于汉语本身质的规定性,汉字的拼音化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具体问题.可以断言,在能够预见的将来,汉字的全盘拼音化尚不可能具备实现的条件.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继续推行汉语拼音,以弥补汉字之不足,代行汉字所不能,使汉字和汉语拼音二者并存,各尽所长.二  相似文献   

7.
汉字改革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的汉字改革的动因是以之作为拯救民族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现在的认识来看,评判汉字改革的过去和放眼汉字整理的未来,都必须以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的效率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以此衡量,简化字的推出大大增加了汉字的总数,不仅增加了汉字学习的负担,对计算机汉字处理尤其不利;因汉字的强制合并带来计算机处理20世纪50年代之前献时简繁不能完全自动转换的麻烦;新旧字形的规定和异体字的整理则会造成对汉字历史的假造,这些都给现代化建设带来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汉字在形体、笔划、结构、数量上,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汉字改革问题上,从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历史上的法家,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对汉字改革也起了很大作用。儒家却极力反对汉字改革,攻击人民群众创造的简体字和同音代替字是“俗体”、“别字”。刘少奇、林彪一伙也是汉字改革的反对派,他们大肆散布“简化字吃亏”论,“普  相似文献   

9.
汉字缺乏严格规则性,难学难记,不易掌握,务必改革。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文改路线是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走拉丁拼音文字道路。本文认为纯音素拼音文字无法取代汉字。汉字改革只能继承形声字原理,创设规则性很强的新意音字才是方向。只要规划合理、设计科学,新意音字完全可以成为最易学会掌握的世界最佳文字(不到小学三年级可学会全部汉字)。  相似文献   

10.
从汉字改革的角度看,术语多音多义字不如一形多字更科学。一形多字在目前的汉语学习和运用中造成了许多麻烦和不便。研究和寻找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已十分必要。一形多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探寻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解决一形多字的问题上,我们既可从古人改造字形的实例中受到启发,又有汉字改革(主要是汉字简化)工作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还可吸取西方语言的构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史密斯在中国国民性的言论上,既有相同之处,如“中国人爱面子”、“中国人缺乏诚与爱”、“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等;又有相并存在,如史密斯只看到了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而鲁迅却着到了速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思潮和神话研究,启迪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新认识,同时也导致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看法,而鲁迅对神话的重视又始终从国民性重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出发,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导致鲁迅的精神世界实际存在三个维度,即传统、西方、现实。  相似文献   

15.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6.
林毓生认为《在酒楼上》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本文反驳此观点,认为《在酒楼上》的文本内在张力乃鲁迅有意为之。其深意在于:鲁迅在小说中以西方线性史观批评中国传统循环史观,又以斗争型人格批判妥协型人格,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成功完成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批判及对新史观并新人格类型的弘扬。鲁迅这些观念受尼采等影响,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人群申与尼采的形象很相似:一个惟一者,启蒙教师,圣人与民众对立。尼采37岁悟到,欧洲文明的演化规律就是永恒轮回;鲁迅37岁时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治一乱的大循环。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是为了综合提升文化,尼采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提倡综合。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孤独者》揭露了一个悲凉苦难的现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是作为"看者"的乡村民众和叙述者"我",还是作为"被看者"的祖母和魏连殳都是孤独的。叙述者"我"和魏连殳对于孩子的变坏、孤独的命运及生存的意义等问题探讨的未完成性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是否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而存在的思考。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文章结尾"我"的轻松姿态多少给人类注入了一缕希望。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