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传记的伦理功能是传记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记家认为,传记应该对人们的道德产生某种好的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新的传记形式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传记的伦理功能呈现淡化趋势;另一方面,现代传记尤其是应用精神分析方法写作的传记进而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传记家能否选择活着的人作为传主,传记家能不能采用涉及传主隐秘的和有损传主在公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材料,传记家应该持有怎样的传记动机,传记家应该怎样对待死者的意愿等问题,成为当代关于传记伦理论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莫洛亚认为传记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传记家选择传主是为了迎合他自己本性中的秘密需要。艾德尔认为莫洛亚的说法就是移情,而传记家要避免移情,应当对他的传主给予更多的同情。然而,在约翰生的《塞维奇传》中,既有约翰生站在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传主塞维奇,通过传主来表述自己的移情成分,也有约翰生站在传主塞维奇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记本有着极浓郁的“释经”特征,但在彰扬传记伦理价值的同时,“树碑”心态导致伟饰之弊端至今犹存;西方传记文本的“忏悔”特征在叙写传主私生活时较为坦率,但有时也太不“节制”。“史传合一”的中国传记文本,在重视传记的历史性的同主拘囿于历史,文体不独立,“史传分离”的西方传记文本则了地处理了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家评传是传主与作者的对话,传主在对话中浮出历史的地表,呈现出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传记作者在对话中也敞开自己,表达自己对存在的感悟,阐释传记事实实乃阐释自己。《丁玲评传》在意识形态、文学史框架、叙事结构、文学创作等层面上与传主对话,对传记事实进行阐释,展示了现代作家评传作者与传主对话的途径和对传记事实阐释的方式,这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书写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要出于道德方面的顾虑,性问题长期以来不为传记家所重视。20世纪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相关实践以及人类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传记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现代传记家从"性"这一独特的角度讲述了更为生动的人生故事,传达了更为复杂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传记家在处理关于传主的性问题时也要更加谨慎,恪守相应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采用的是文选的形式,提供了古今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以供学生阅读。其中前六篇是精读,再加上两篇略读,两篇课外阅读。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是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与传记作者就传主的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为西方传记文学引入了病理学的解释视角。经由传记家对传主“疾病”隐喻意义的深度解释,传主的自我与身份的内在冲突及其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都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传记文学(尤其是文学家传记)的历史特性要求作家以学术意识投入写作。陈才生怀着强烈的学术意识投入《李敖评传》写作,他在细致地叙述了传主人生的同时,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准确概括,对传主的精神做了定位,并且追溯了他的思想来源,展现了传主的人生矛盾,将传主的某些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与此同时,陈才生根据学术传记的要求以诗性语言和学术语言进行写作,以材料可靠与引文规范显示出传记文本的学术严谨。因而,《李敖评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记叙述作家传主的人生经历,不能离开对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传主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状况,都对其"何以成为这样的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地域文化对人精神气质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传记作者只有将传主的作品结合有关地域背景和文化观念等一起分析,才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传主的人生经历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其人生道路选择中往往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这也是传记创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考点直击传记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最常考。所以,认真研究传记文的写作规律,探究其考查重点,提高阅读传记文的水平是文言文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1.传主是相对稳定的群体。高考所选传主多为廉吏孝子、忠臣义士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则多不为命题者所取。  相似文献   

12.
粤教版教材有关传记的学习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一的第二单元和选修9《传记选读》。根据学生学情和教材特点,必修课侧重传主主要经历的梳理,精神品格的归纳以及重要句子的理解,让刚接触传记的学生感受传主精神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管仲列传》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肖老师教学过程的成败得失,并由此总结和归纳了传记文本教学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着力点:事件与传主的特色关联;传主与其他人物的命运链接;作者与传主的生命融合;传记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纵观莫洛亚的一系列传记作品可以发现,他在传记中勾勒出一幅文人群像,这些文人既是无愧天才称誉的文人英雄,又是在19世纪的各种社会浪潮中成长的知识分子。为了刻画这些文人的形象,莫洛亚一方面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弥合传主的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裂缝,剖析了传主的文学创造力,使传主作为文人英雄的形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他着重分析了这些文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理解传主的政治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莫洛亚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不仅表达出他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深刻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5.
传记文学的生命在于事实的真实,但并非一切事实的真实。文章试图通过不同传记文本对同一传主同一传记事实的不同描述,界定传记事实真实性的本质内涵,认为在展现传主的思想与精神气质、个性与生活经历方面,凡属客观的有根据的事实,它们则具备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 问题的提出 卡莱尔曾说,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们的传记。传记,记录着传主们精神成长的轨迹,让我们在平淡中体会到灿烂,在困苦中看到希冀,在欢愉中静心沉思。传记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在《传记选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清初女性传记在写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这些女性传记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传主多方面的突出才华;它们还以欣赏之情书写了传主与男性以及与其他女性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格林布拉特作为著名的新历史主义莎评学者,在其传记作品《世界的意志:莎士比亚传》中,从性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与传主的互文性解释是对莎士比亚传记写作的突破。特别是通过对《暴风雨》和十四行诗的分析,揭示了传主个体与自我的冲突,进而说明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传记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主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和文学成就。秦林芳的《丁玲的最后37年》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丁玲在"自由"与"革命"两种理念影响下的心灵挣扎,抓住了影响传主行为和创作的思想矛盾,使得丁玲的形象富于立体感。该传记资料丰富,客观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对同类传记写作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阅读到伟大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之时,他会为传主的坎坷经历而叹惋,也会为传主的最终胜利而欢呼,亦会为传主而哭泣而欢笑。这时他会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会自发地向传主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可见,传记作品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料限制,所以授课讲解可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也正是因为参考资料太过贫乏,所以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