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与中亚各国文化具有相近性,又有跨境民族的渊源,使得新疆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拥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新疆四所高校的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结合中亚留学生的文化特征,从环境、语言、人际交往、学习、宗教信仰、学校管理等方面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美国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适应现状,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8名美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美国留学生与中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下列问题:语言障碍影响了沟通效果和人际和谐;刻板印象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有负面影响;刻板印象主要和种族与国别有关。文化差异包括:平等自由和服从上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就事论事和人情面子;人际距离的远和近。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对美国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提出了包括语言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有关制度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学习汉语的激情也在不断升温,也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研究,其中尤其以中亚留学生的学习教育情况最为突出。因此,为了深入探讨来华中亚留学生的教育学习状况,笔者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种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以中亚留学生的教育生活状况为视角,总结其中出现的教育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探索中亚留学生在教育适应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而指出完善中亚留学生教育的措施,以期为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剧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国际“汉语热”不断加温。印尼政府1998年解禁汉语,使得来华留学印尼学生逐年增多。文章以某高校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班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研究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研究结果将从影响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因素、印尼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和印尼留学生学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某大学大一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中等,仍存在一些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谢晓伟 《海外英语》2023,(8):185-18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上涨,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来华留学生难免出现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基于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问题的分析,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分为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业适应三个方面,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强调跨文化体验、趋同化管理、外部支持以及建设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近三年中亚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提出了一些针对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新疆的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留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符合当前留学生的特点。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层次化、多维度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该校通过实施专业企业"双导师"专业教育模式、完善来华留学生奖助金体系、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的存在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对消除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障碍、培养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做好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工作有助于推动高校国际化建设进程。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大幅提高,但国内高校和学者对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的跨文化学习适应状况、来华留学生教育对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影响、采取何种措施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从而推动高校国际化建设进程等相关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文章以沈阳高校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为例,采用调查问卷与追踪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上涨,出现了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中的系列问题.通过对福建省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跨文化适应上主要存在心理压力大、社会脱轨与学业休克的困境,并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与创新教学模式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区域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了解和掌握中亚留学生的文化心理特征对于课堂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亚留学生的文化心理特征,比较中亚留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权威意识与规则约束、优化策略组织课堂教学和重视二课堂活动加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以期为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性别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2)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显著;(3)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7所多民族混合学校和2所纯民族学校的3000名中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忍耐上显著高于回族中学和藏族中学学生,回族中学学生在忍耐上显著高于藏族中学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年级差异,每个水平上初一最高,初二最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显著高于回族中学和藏族中学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初中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高中。问题解决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幻想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求助只对交往动力和交往技能有预测作用,发泄对交往动力和交往认知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伊犁州开拓中亚市场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打造伊犁州向中亚出口的加工基地和国际大通道;充分做好中亚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工作,为伊犁州开拓中亚市场做好准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优质产品开拓中亚市场;依托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加快农牧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一支优秀的外经贸人才队伍;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服务质量;依托中哈国际合作中心与中亚各国联手,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  相似文献   

1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研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一假说具有重大意义,已引起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通过对语言和思维关系与语言和文化关系对中亚留学生汉语教学影响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中亚五国独立后,国际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其战略地位由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及有关各方面指标所决定。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亚成为国际战略格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来华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来华国际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支持系统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内涵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适应、学习与教育环境适应、社会环境及人际交往适应和制度文化适应。创新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在国家政策、学校内部体制、国际学生管理机构及国际学生管理干部能力等方面,为国际学生完成学业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达到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恰当而有效的交往技能,并达到一定交往成效的自我评价,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以初中三个年级的4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人际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年级的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二与初三年级学生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受亚太地区崛起和国内高校学生赴外留学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14年提出了区域国际教育资助体系"新科伦坡计划".该计划集奖学金、学生流动、校友参与和社会参与为一体,资助学生赴40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留学、实习,反映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发展理念趋向多元、发展区域化、鼓励流动性、参与主体多样等特征."新科伦坡计划"的实施为澳大利亚学生提供了海外学习实习经历和文化体验,增进了他们对亚太地区的了解和相关工作能力,提升了学生未来参与亚太事务的热情,也进一步巩固和构建了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各种组织的联系.但"新科伦坡计划"也面临着文化和语言差异、沟通不畅、缺乏相关信息指导和实习机会以及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为探讨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对人际交往困扰大学生的有效性,采用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对11名人际交往困扰大学生进行6次团体治疗。结果发现经过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干预,成员的人际交往困扰得以缓解(t=11.193.P<0.000),表明团体沙盘游戏疗法能缓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