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后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其意象观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其意象应用的主要表现。意象是文学评价者关注的永恒话题,对诗歌主题的表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也是现代主义实践客观化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T.S.艾略特的诗歌意象应用受到多个文学流派的影响,其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以及玄学派诗人都对艾略特的诗歌意象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应用其实也是其个人生活和精神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分析和研究其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成为研究艾略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通常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蕴含大量新鲜独特诗歌意象的隐喻暗含其中,从而体现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被认为"是所有美国当代诗人中与中国最不沾边的人",过去的研究倾向于将艾略特与中国诗歌做平行研究,绝口不谈"影响",然而艾略特在诗歌和文集中屡次提到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化,难道是偶然巧合吗?本文试图对艾略特诗歌和文集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梳理,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层次的挖掘,试图说明中国"影响"在艾略特的思想中可能的确存在。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这将对进一步探讨艾略特与中国的关系扫清障碍,为这个领域打开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提出了一整套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本文主要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了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四种表现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反讽性典故的创作手法与艾略特尊重传统又强调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艾略特思想历程的变化以及他思想转折时的几首诗来分析艾略特后期诗风转变的动因,为理解艾略特后期作品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7.
以艾略特的诗歌为参照系,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诗歌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异化和都市文明的丑恶。但因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环境,九叶诗派与艾略特诗作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T.S.艾略特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上,却往往忽视了其3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30年代的诗歌《科里奥兰》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诗歌意象和其"客观对应性"的分析,探讨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指出其包含的主题——寻找"旋转世界之静点"是艾略特诗歌的一条隐线,以期通过分析艾略特这一隐藏的诗歌主线,更好地理解《荒原》与《四个四重奏》的关系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艾略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本文探索了现象学视角中的艾略特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12.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以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重新获得青睐,这与艾略特的大力推崇且把玄学派诗歌奉为英语诗歌的顶峰分不开。文章通过对邓恩和艾略特诗作的创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进行比较,分析后者对前者在创作思想上的借鉴与吸收,以及后者通过理论化与综合化创新超越的过程,从而为文学的传统继承与突破创新提供一个新的个案,并为加深对邓恩与艾略特两位诗人的理解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的诗与文学批评都受到艾略特的影响,尤其是余氏的文学批评与艾略特诗学有共同的学理渊源和理论兴趣.艾略特诗学对余光中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上反浪漫主义;其二,在文学价值的诉求上,视文学伦理与宗教价值为最高境界;其三,在诗歌想象上"主知";其四,在诗歌语言建构上,重口语化和韵律化.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现代英美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而威廉姆·布莱克仅被他自己的时代认定为"疯子"诗人,直至本世纪40、50年代,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以被全面认识.笔者通过仔细研读两诗人的大量诗作,发现布莱克预言式的写作风格--主要在意象运用方面--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意象运用的复杂性;二、意象运用的新颖性;三、意象运用富有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是基督教宗教哲学家诗人,《四个四重奏》堪称诗歌哲学与诗歌神学杰作,其时间主题与基督教深刻关联。该组诗分别以气、土、水、火四大元素为意象,表达了艾略特对现在、过去、未来的存在及时间赎回问题的体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前期诗歌艺术特色是在他"化古"、"化欧"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论及他的"化欧",就必须注意到他对艾略特的学习借鉴,尤其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及卞之琳前期诗歌(1933—1935)对这种思想的吸纳与融化。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personalit)的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