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应恰当地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揭露和批评阻碍改革开放的人和事,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新闻同行都感到舆论监督难搞.从客观上讲,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舆论监督深入开展的外部环境:被批评者当地组织不予配合;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干扰舆论监督.从主观上讲,记者的批评报道不准确或批评的方法欠妥,以致带来无休止的扯皮或引出“官司”.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改善,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要探讨的是舆论监督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记者采写批评报道的艺术水平.近5年来,我在编辑《舆论监督》(原《读者来信》)版稿件的同时,采写了42篇批评报道.这里,仅就采写批评报道如何选择题材,寻找角度以及方式方法,谈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如果采写的批评报道属实,作者其实是不必  相似文献   

3.
与一般表扬性、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相比,批评报道在选题、时机、分寸、效果的把握上更见难度.搞得不好,往往事与愿违,作者还可能"引火烧身".因此,批评报道的采写不仅需要记者无畏的勇气,还需要有审慎的态度,更需要有一定的采写技巧.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要搞好问题性报道,应该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4.
我是基层单位的一名通讯员,十多年的采写实践使我感到,实事求是地报道正面典型固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不留情面地抨击不正之风更能获得群众的信赖。批评报道能够以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见长,它读者多,影响大,但采写的难度也大,因而批评者更需要祛除邪恶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下面结合我采写批评海安县烈士供电所电霸作风的稿件谈几点体会: 一、要有敢做“出头椽子”的勇气几年来,我们海安县仇湖区烈士供电所桑爱国、顾官林等人利用手中的供电权,向农民敲诈勒索,群众普遍反映,烈士  相似文献   

5.
如何坚持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结合自己的采写体会,谈点粗浅看法。一、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采写批评稿,特别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即使记者有话要讲,宁可就实论虚,另写评论,在新闻中尽量少发或不发议论。1983年1月陕西省富平县发生了一起因交通和粮食部门“扯皮”,造成国家粮油调运中断的事件。我经过调查核实,弄清了事实真相和是非。写初稿时,把批评重点放在交通部门上,写了他们的种种歪理,抒发了记者的看法和议论。后细细推敲,稿子长且不  相似文献   

6.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7.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实或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完成的报道方式.由此可见,采写好这样的报道,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工作.要采写好调查性报道,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  相似文献   

9.
小何同志: 你来信说,你对写批评报道很打怵,特别是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尚未被处理的案件,常常惹来许多麻烦,使自己很伤脑筋。这几年,我写批评报道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积极而又慎重地对待它,是能够把批评报道搞好的。这里,我就自己在采写批评报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其实是教训,我把它归纳为“六戒”,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10.
康鹏 《青年记者》2006,(14):66-66
对于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来说,最令人头疼和烦心的事在于:批评报道刊出后,新闻事实和一些细节都没有什么问题,稿件中也不存在一些刺激性的容易引发问题的表述,可被批评对象却置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于不顾,和记者胡搅蛮缠,一口咬定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或是通过种种手段给媒体和记者施加压力。笔者一次因采写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经历,令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几年前,我到某消协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一名患者到济南某大医院一专家处求治一种疑难杂症,花了不少钱病情却不见减轻,以后这名患者无意中从该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给…  相似文献   

11.
一、批评报道应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写批评报道应本着“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有理有据,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二、批评报道要掌握适度,考虑两种承受力。采写批评报道既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力,也要顾及领导的承受力,因为这两种承受力与两种感受是不同的。由于感受不同,反应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三、批评报道要反复核实,务求准确。批评报道所要批评的是消极现象,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批评不当,则产生不良效果,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了。因此,批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如果疏忽大意,马虎从事或者道听途说、捕风捉影,造…  相似文献   

12.
批评报道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形式。在采写批评报道时,如何把握分寸,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又不激化矛盾?笔者结合今年上半年参与的一组批评损农的报道,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小桦同志: 你来信说很喜欢读报纸上的《来信》《记者来信》,希望我谈谈采写来信的经验。抱歉得很,经验谈不上,只谈谈我采写来信的一些体会和得失吧。党的报刊和通讯社的记者,要准确迅速地传播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经验、问题和解决方法,反映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愿望,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来信这种形式,灵活,迅速,短小,简练,一针见血,直来直去,而且有亲切感和现场感。因此,不少记者在作批评性揭露性报道时,在采写提出问题的报道时,喜欢采用来信方式,粗略算一下,1982年至1986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读者来信近20篇,占我采写的批评报道的1/4左右。这些短短的记者来信每篇大都几百个字,很有读者,引起不少反响。那么,如何运用这种形式,如何把“来信”写得更好些呢?我归纳了这样几条: 主题要准,立意要新,发掘要深。当好一名驻地  相似文献   

14.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15.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必须坚持新闻宣传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着眼于稳定、鼓劲和大局,但同时又要正确实行舆论监督。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与以往相比,党报的批评报道,在量和质上都有较大提高。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有时一篇报道遇到理不清的“关系网”,惹出许多麻烦,甚至有打不完的“官司”。近三年来,我在湖北日报采写和编发批评报道16篇,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报纸必须要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实行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批评报道,这是由新闻事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在采写批评报道时,必须要从全局出发,贴近群众,从而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正确地开展批评,是记者的一项光荣职责。记者应当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紧紧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扎根于群众之中,搞好批评报道。从1981年9月至1984年11月,三年多的时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约四十篇左右,占我所写报道的三分之一。同时采写了二十余篇内部情况。有的报道和内部情况,有比较大的反响。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所署记者的名字王小东,去年11月6日该报刊登的<太湖一线治理报告>所署的记者名字刘语,都是用了化名.<江南晚报>的不少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都用一个叫"金勇"的化名在报上发表……笔者在媒体从事了十多年的批评性报道,多次遭到无理纠缠,也萌生过要在稿件中署化名的想法,但后来还是坚持采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我对此有过-番思考,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在当记者的四年多中,先后采写了揭露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洗衣机、批评会议成灾、电信效率不高以及城市经济中的形式主义等一些干预生活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深深感到,记者应该采写干预生活的新闻报道,因为人民群众欢迎干预生活的新闻报道。记者要干预生活,就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正确的报道思想,用这些报道去影响现实。例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电话难”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尤其在哈尔滨市电话错号、串音、跳断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公害。这种现象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