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是民国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蒋介石以锄诛异己、专制独裁为基本政策,迫使龙云由“拥蒋反共”转变为“联共反蒋”。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的合分和国民党统治的兴衰紧相关联。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如有不妥,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阎锡山和蒋介石接收平津到中原大站期间的相互利用与斗争中,冯玉祥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反蒋,每一次都拥阎为首领,而每一次都是阎出卖或生视不理而失败。阎锡山最擅长“骑墙”,在冯与蒋之间寻求势力均衡,两连获利,典型的商人性格。蒋介石则是真正的权谋家,较之阁、冯更有手腕。  相似文献   

3.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三: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党的领导人和国内权威出版的专著中;三是"抗日反蒋"的提法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 ,国共斗争再起风云 ,陈嘉庚一改战前的“拥蒋”态度 ,转而支持共产党。一般人认为 ,陈嘉庚的政治转变 ,源于他的延安之行———共产党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本文从深层次分析 ,认为陈嘉庚选择背后的政治基础 ,是其浓厚的“三民主义”情结 :从孙中山的追随者开始 ,到后来真诚“拥蒋” ,最后发展为“反蒋拥共” ,无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三民主义。随着民主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陈嘉庚才与三民主义彻底告别 ,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九&;#183;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期间(1931年~1945年),民主党派在政治道路上依次走过反共反苏反国共合作——抗日反蒋——拥蒋抗日——民主宪政——响应联合政府运动等五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运用不少史料评价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政府建立之初,以丁惟汾为首的“丁家党”拥蒋自大,极盛一时,人称“蒋家天下丁家党”。但是,由于“丁家党”执行附蒋、反共、清党的反动政策,严重削弱了它生存与发展的群众基础;由于“丁家党”与“陈家党”同蒋介石之间关系的差异,随着南京政权的巩固,蒋实行“扶陈抑丁”政策,以二陈为代表的CC派势力崛起,“丁家党”因失去利用价值而受到打压,被迫转向反蒋。在反蒋中,由于“丁家党”自身青年党员居多、缺乏军事后盾、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势力基础在北方等弱点的限制,无力抵抗蒋介石集团及其他反对派的围攻,地盘尽失,集团瓦解,导致代表北方集团利益的“丁家党”最终被代表江浙财阀利益的“陈家党”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从事托派活动而转入抗日反蒋斗争;由诬蔑红军是游民、土匪、溃兵所组成转而承认红军是国民党所不能消灭的革命力量,从而提出了把抗日反帝斗争与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1932年被捕后,不论在牢狱中或在法庭上,揭露了国民党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欺压人民的反动行径,表明了自己为民主而斗争的坚强信念。“七·七”抗战全面爆发获释出狱后,由反蒋抗日转变到拥蒋抗日,并提出了个人对抗日救国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陈九如陈独秀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抗战期间,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阐明自己的抗战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他既具殷殷爱国情,又有深深忧国心。一、深明大义,由“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陈...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内部历来存在着派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龙云、卢汉为首的云南实力派与把诗中央政权的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附蒋反共-防蒋自保-联共反蒋的曲折演变过程。这种历史轨迹为大多数地方实力派所共有,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军阀陈济棠在20世纪20年代末曾建立过半独立政权,与中央国民政府分庭抗衡长达数年。1934年,中央红军在长征前曾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与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与合作。最终,陈济棠避免了与红军武力冲突,保存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红军得到陈济棠“让道”,较顺利地走出了长征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陈济棠是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主要代表之一,世称"南天王"。《陈济棠自传稿》系其生前遗稿,主要自述生平事迹。《陈济棠自传稿》文本主要体现出陈济棠的创环境、图自强,重文化、兴教育,依军事、谋自立,敬祖神、信天命等重生意识。  相似文献   

13.
邓演达反蒋斗争中的军事活动,是他短暂光辉的革命历程中极其重要的篇章。他不但在政治上坚持刚正不屈的反蒋立场,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致力于以革命的武装来推翻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尽管邓演达的反蒋军事活动功亏一馈,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在研究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时候,往往把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党所坚持的策略方针,概括为“反蒋抗日”。还有一些党史教材,甚至把“反蒋抗日”的提法说成是中央文件里的内容。我认为,“反蒋抗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把它说成是中央文件的内容更是错误的。首先,“反蒋抗日”的提法与党的历史文件的提法不一致。查阅1935年8月到1936  相似文献   

16.
邓演达反蒋斗争中的军事活动,是他短暂光辉的革命历程中极其重要的篇章。他不但在政治上坚持刚正不屈的反蒋立场,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致力于以革命的武装来推翻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尽管邓演达的反蒋军事活动功亏一馈,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郭成林 《中学文科》2007,(6):109-110
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的转变时期,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国共关系,期间虽有失误,但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形式变化的需要。准确了解武装反抗国民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相似文献   

18.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反蒋抗日(1931年9月—1936年5月)、逼蒋抗日(1936年5月—1937年2月)和联蒋抗日(1937年2月—1937年9月)三个阶段。其中,逼蒋抗日是反蒋抗日转变到联蒋抗日的桥梁。它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当年逼蒋抗日的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对于加深理解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政策策略思想,加深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转迹运行的,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尽管他的这种实践的效果与动机出现过某种程度的背离甚至严重背离,但他那促使祖国统一的至诚却可质之天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