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文章写好后,作者在送审或寄给报刊社时,都爱写上“敬请斧正”几个字。那么,你可知晓“斧正”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斧正”的典故出于《庄子徐无鬼篇》文中。大意是说有个楚国人,他的鼻子上粘了一层白泥土,就请旁边的木匠给他擦掉。这位木匠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高超本领,竟挥动斧子一下把白泥土砍掉了,丝毫也没有伤着鼻子。后来文人学士就将此引典到修改文章上,称之为“斧正”,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的诞生标志着虚拟世界从想象走向现实,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虚拟数字人”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诞生。文章在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的基础上,讨论元宇宙中“真人数字人”(也即真人“虚拟化身”)的数字记忆建构与数字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真人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既具有现实世界真人的身份信息,也具有作为数字的虚拟化身可以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特征。当真人数字人相关的资源集和数据集在元宇宙中不断生长且作为其“数字记忆”被独立看待,并成为可保存、可追溯、可计算、可评价、可循证的对象时,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身份也就完成了从“媒介”到“对象”的超越和转变,成为记忆数字人。尽管理想中元宇宙的世界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可追溯,不可篡改,但实际上从源头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数字记忆的主体——人本身和社会就会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建构。无论如何,在元宇宙全新的记忆图景中,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记忆将成为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获取新的数字身份认同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同志文革遭难时,在台历上写下了一句座右铭:“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不知这是他个人的自律,还是他看到全社会的狂热有感而发,反正这句话至今颇令人玩味。 其实,每个人肩膀上都长着一个脑袋,没有脑袋的人,还像人吗?不过,这脑袋是不是如张闻天说的是“自己的脑袋”,还需要由自己的行动来证  相似文献   

5.
“我现在还无能,你还要再等待;你是否还要我,如果我失败”——崔健《无能的力量》1986年,尚供职于国字号音乐单位的小号演奏员崔健,25岁时写出了Rap节奏的《不是我不明白》,这是他的第一首摇滚音乐,也是中国的第一支摇滚歌曲。很快,他写的第二首歌——《一无所有》,使崔建成就中国摇滚音乐历史上无可动摇的创始人地位。自此,崔健始终作为中国摇滚代言人忙碌在各种国内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二十年过去了,崔健一直站在摇滚演出的第一线,是中国演出频度最高的摇滚乐手;然而这个在很多人心中代表了中国摇滚的精神图腾,在挣扎着超越自己,却离人们记忆中的符号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6.
1月13日,就在韩国耀眼的“民族英雄”黄禹锡遭遇空前的尴尬之时,韩国的另一个“民族英雄”——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也在自己国门之内遭遇滑铁卢:在刚刚结束的第10届三星杯世界职业围棋赛决赛上,他遭遇了失败。他的终结者是中国当年的天才少年罗洗河。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8.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0.
半路老外     
2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老外”这个称呼时,指的是那些出没在中国大地上的洋人。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一些“老外”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国外身份,包括绿卡和国籍,但却生活工作在中国;他们不像早年的“海归”一样满嘴蹦洋文,外貌和行为举止看起来与普通中国人无异,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来他与某个遥远国度的联系。作为“老外”里的新品种,他们原先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的身份是:半路老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要创造岗位价值,如果在岗位不创造价值,自己也就没有价值了。”在与吕梁地区教委党组书记兼招办主任、研究员郝永效访谈中,他不时地冒出这样的话,反映出他对人生的追求。正是在“考试官”的岗位上,他用这两句话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 建起廉洁高效的工作制度 吕梁地区招办主任这个角色,官不大,权却不小,不仅管中考、高考,还有成人考试、自考 每年中考就有3万—5万人,高考1万人,自  相似文献   

13.
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的居屋名叫“缘缘堂”。其来历颇为有趣.1926年,他的老师李叔同来到上海他家中,两人在一天晚上品茶时,共商为居屋取名。老师出了个点子,叫丰子恺在小纸片上写了许多自己喜欢而且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团成纸团,在神像前的供桌上撒开,让丰子恺抓阄。没想到,丰子恺连抓了两个“缘”字,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居屋命名为“缘缘堂”,并由老师写字装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一年三月,邓拓同志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开始在晚报发表。从这以后,我们和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了。晚报同志总希望邓拓同志能多为晚报出点点子,但是他很谦虚,不肯多说。有时说上一点,又接着声明:“我没有办过晚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听之吧!”其实,他哪里是“姑妄言之”呢?他对如何办好晚报的许多设想和意见,当年就给过我们很多启发,有些直到今天也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这里根据当年自己的札记和记忆整理出一些,供晚报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同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组穿越时空而让人刻骨铭心的镜头—— 镜头之一:身上冰冷的衣裤还是没有减轻他的困倦,在一处洪水刚消退的空地上坐下不久,他就斜躺着熟睡过去。“不是采访就是写稿,都已经三天四夜没有睡觉了,就连机器也没他那样折腾自己的。”悄悄取下他手中的相机,再为他搭上一件外套,  相似文献   

17.
陈中祥做梦也没想到达辈子还有人叫他“老师”。上高中的时候,不少人劝他毕业后去考师范学院,将来当老师。对此,他不想,也不愿意。当记者,他倒想过,五十年代在兰州大学读书时,还当过校刊的特约记者。但人生没有单行道,命运往往是在人们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过程中,将人送到那纵横交错坎坷不平的道路。近几年来,记者陈中祥的学生愈来愈多,学生多了,“老师”也就名正言顺了。  相似文献   

18.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9.
三年前,我、黄鸥和王小帅一起聊天时,王小帅谈到他出生在上海,但才两个月时就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母一起到了贵阳,在贵阳一直长到13岁。贵阳是王小帅拥有记忆的第一个故乡,而他的出生地上海,就如同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虽然王小帅母亲所在的工厂是贵阳郊区,可那些从上海过去的人们依然坚信自己是上海人,两千多人挪过去把一片山全给占了,说的全是上海话。所以,王小帅从小就说上海话,现在还能说。若干年后,王小帅为拍摄《青红》回到贵阳,还和他们说上海话,但却没人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全是贵阳话了。  相似文献   

20.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