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超级好玩的数学课.你知道是什么老师上的吗?特级教师!超级幽默!"这是孩子们眼里黄老师的数学课堂.对于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人说"创造了活的数学课堂",也有人说那是"充满数学智慧的精彩课堂".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游戏、故事等等,在他的课里都运用得那样自然,使得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堆砌,使得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获奖课例展示会上。衢州市名师蓝雪敏老师展示了经典课例“百分数的认识”,获得一致好评。一般来说,数学概念课都比较难上,比较难以出彩!然而数学概念教学对学生而言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听了蓝老师的课,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更加意韵深长!我们说一节好的数学课,必定会有内涵、有深度,会显示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会激发...  相似文献   

3.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4.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中提及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无看书”的现象与“无板书”、“无作业”合称为“三无”现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翻课本进行阅读呢?  相似文献   

5.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中国课堂少了哥伦布打破常规竖鸡蛋的精神。在一节美术研讨课上,我玩了一次“竖鸡蛋”,孩子们感觉很过瘾。有老师评价说:“这样的研讨课好爽。”一上课,我拿了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把鸡蛋举起来,让班里个子最大的学生和最聪明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竖蛋比赛,其他同学呐喊助威。两个…  相似文献   

6.
10的认识?……我是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特级教师张老师的课堂的。这节课,几乎是在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起点上上课,可不容易啊!那么,张老师又会怎样带着孩子起跑?  相似文献   

7.
李黎红 《成才之路》2012,(20):81-81
“老师,老师,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是快乐呀!”这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慨。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也感动了。虽然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但我发现孩子们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了,他们说:“老师上你的课,就像是我们在和知心大姐姐交流,好多心里的烦恼都跑了。”我知道,这是体验教学的功劳,是学生用身心感受产生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8.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工作十几年以后,随着对数学教学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不断收获快乐的体验.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辛苦,而更像是享受,我自己也从中找到了乐趣。  相似文献   

9.
“为伊消得人憔悴”——课堂回眸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后有一节“用数学”的课,在批改本课作业时,同组的老师纷纷抱怨:“这几天的作业做得太差了!”“课堂上强调好几遍了,还是错!真是没辙!”……一时间,大家都似乎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都争着抢着“倒苦水”。听了大家的牢骚,我也是感慨万千。是啊,  相似文献   

10.
“教海探航”教学研讨活动的常州之行,我一次次地被特级教师们所营造的大气、流畅、和谐、灵动的课堂所感动。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让我领略了各具风采的教师、风格迥异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样专注于课堂,感受童趣,享受音乐,体验成功。这样的音乐课,有看头,更有学头!听完课以后,我听剑很多老师的议论:特级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是强,亲和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等,  相似文献   

11.
去年十月在咸阳召开的“省小学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了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杜宪章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受益匪浅。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他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他本人朴实无华却又庄重典雅的气质,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杜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他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北京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上,教学的内容是6、7的认识。课一开始,教师就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还邀请了许多朋友和我们一起来玩,你们猜是谁呀?”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期待这些神秘朋友的出现。接着,老师把一些小圆片,三角形贴到黑板上。这时,就听见小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声:“哦,原来是这个!”我想大概是数学课上经常都用过这些小圆片、三角形吧,学生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教师的介绍和学生期待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喜欢上新授课,而对练习课、复习课却很少涉及。在一次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意外地听到了特级教师刘延革老师执教的“圆的练习”一课,整节课,刘老师巧妙地将几个圆不断组合、变化,演绎出了别样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现摘录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幸多次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数学示范课,如“圆的认识”“审题”“角的度量”“分数的再认识”“孙子定理”等经典课例,一次次感受到华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态生成,教师与学生在短短40分钟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生命之旅,强烈地感受到华老师的数学课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相似文献   

15.
1当前高中数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数学是什么?”一个学生写道:“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学生挖的陷阱!”另一个学生也说:“数学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这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对学生调查所得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谭念君 《湖南教育》2005,(13):23-23
今年4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比赛在吉首市举行。一位老师执教“角的认识”。课伊始,老师用CAI课件出示了夜色中的上海黄浦大桥,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黄浦大桥由远及近,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原以为,学生会说夜色中的黄浦大桥多么漂亮啊,会说大桥多么雄伟啊,谁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张口就说:“我看到了角!”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看到了直角!”老师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风光,居然看不到灯火辉煌的夜景,看不到造型优美的桥梁,他们的眼…  相似文献   

17.
吴鸽 《师道》2023,(4):6-8
<正>黄美华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我们同在一所学校,黄老师是我的前辈,她教音乐,我教语文。尽管我俩分属不同的学科,我对她本人及她的课堂钦佩之极。有人这样评价黄老师,说:“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她就是一节精彩的课,她与课永远都是浑然一体的,她天生为课堂而来,为音乐而来。”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一次“中国——新加坡”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国际研讨活动。期间观摩了来自新加坡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罗老师所上的“容积”一课,虽然由于语言的障碍,我未能完全听懂这位老师课堂上的授课语言,但是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我对几何概念教学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