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的发展,象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总是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进行的。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兴旺景象。它不断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令、禁区、禁律,而且也突破了“文革”之前就存在的某些禁地。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到来,正日新月异地向着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突进,向着题材、体裁、手法的多样化突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影响较大的一位新作者。他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较好的评论:有的认为《班主任》“这篇小说的出现,在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中带有标志性。”(何西来,田中木《革命变  相似文献   

3.
《鸭绿江》自从去年七月恢复刊名以来,先后刊载了几篇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不称心”的姐夫》(以下简称《姐夫》)、《选择》、《婚姻》、《爱情》、《失去了的爱情》(以下简称《失去》)等。这些小说或如喷发悲愤的胡笳,或如讴歌幸福的唢呐,以完全崭新的曲调,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从一定意义来说,它们的出现,无疑是从一个侧面宣告了林彪、“四人帮”思想禁锢的彻底破产,预示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用艺术民主之甘露浇灌的百花盛开的春天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4.
论《风波》     
《风波》写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也是现代小说史上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 和鲁迅其他小说一样,《风波》也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谈谈对《风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这是作者继《百年孤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近40年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故而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目.哥伦比亚著名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鲁评价《爱情》“是一部完美的爱情专著”.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甚至有人誉之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我们认为,马尔克斯的《爱情》仍然关注着拉美人民的生活与历史.注意刻画、描述生长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人性的执着思索.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爱情悲剧,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和直面现世人生的真实性,从主题到题材,从结构到风格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微神》是老舍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小说,讲述了一个凄美哀婉的初恋故事。通过对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解析,来掌握《微神》特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山东枣庄籍作家张继创作的小说《乡村爱情》系列诞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本文试从多元文学思潮的视角来观照《乡村爱情》,简析其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坚守,以引起读者对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书报之窗     
《电影艺术》八○年第六期刊登了题为《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的文章。作者走访了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请这些单位负责青年宣传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工作的同志,谈了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他们指出,爱情是一门学问,也是青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拍摄出一批表现青年爱情生活的影片,大部分是受到青年们的喜爱和欢迎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爱情题材影片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除了武侠与侦探小说外,言情小说也是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言情文学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小说之前,言情就是诗歌的重要题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是一首情诗;后来南北朝流行的民歌,更是“无妹无哥不成诗”;到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男女之情又成为诗人发挥才华、咏吟性灵的一个重要题材,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无题》等;与唐诗相比,宋词中有更多的言情篇章,比如柳永,就是写爱情词的大家,李清照、朱淑真也都是写情高手。到了元明清,相继出现了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王实甫写出了《西厢记》,汤显祖写出了《牡丹亭》,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张生、杜丽娘、贾宝玉都成了爱情辞典里的文  相似文献   

10.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家都对这一问题很关注,有的甚至作为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相似文献   

12.
一、命运相同,呼吸与共,作家是“他们中间的一个”粉碎“四人帮”四年来,小说创作题材突破了重重禁区,广大读者满怀喜悦争读各类题材的作品。但是,当某种题材的创作吸引了作家和读者的时候,而另外某些题材却又被忽视了。这“就象市场上的行情变化一样,前一段‘伤痕文学’涨价,农村题材跌价,卖土货的少了”。同其它题材的作品比较起来,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的确显得数量少、质量差,与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的要求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的历史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欺骗到自我暴露再到自我掩饰的过程.作者在传统的历史佛教这样的“旧题材”中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内视角”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创作手法,形成了新颖的感觉模式,创作了“新感觉”派下的“旧题材”中的“新小说”,为历史佛教题材小说的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是魏晋神怪小说翘楚之作,干宝以其“游心寓目”的小说观和“遂混虚实”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怪题材小说诞生以来约定俗成的“搜奇辑逸”之创作理念。作品在创作动机、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神怪形象的定位与操作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世情化倾向,意味着神怪题材世情化的萌芽,对后世传奇、小说及戏曲创作影响颇深,凸显其独特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汾水》第三期发表了张发、秦溱两位同志的短篇小说《有福老汉》。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四人帮”欺骗和愚弄了的老年农民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文化革命期间的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反动实质。在揭批“四人帮”的浩繁的文学创作中,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摆开了一个新的战场,从另一个侧面给了“四人帮”以沉重有力的打击。同我们在中国北方农村所能见到的许许多多的老年农民一样,小说的主人公有福老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老贫衣。是党和毛主席把他  相似文献   

16.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7.
《好逑传》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就创作模式而言,它继承了这类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是才子和佳人,小说情节也延续了才子佳人小说"相遇—恨别—团圆"的情节模式。但《好逑传》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又有所突破,作品中的才子和佳人形象更为生动,其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另外,在歌颂美好爱情的同时强调了"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体现了作者对这类题材创作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丁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她以最受女性关注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奥斯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奥斯丁的婚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思想也为之改变。特别是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这种差别格外明显。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来探讨奥斯丁创作前后婚姻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堪称“一代之奇”的唐人小说中,历来论者对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评价最高。有的认为“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见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有的认为“表现了婚姻自主这一民主思想的萌芽,并且狠狠地鞭挞了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匍匐于这种婚姻制度淫威下的卑劣的负心汉”(见徐士年选注《唐代小说选·代序》)。以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表现的生活内容所显示出的客观意义而论,上述评价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不应忘记文学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所显示的客观效果不一致的矛盾。因而考察一部作品,把握作者的主观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