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南通籍运动员共获得4金1银1铜6枚奖牌,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共涌现出15位世界冠军、7位奥运冠军,取得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连续5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届届出新人"的辉煌成就,被称为竞技体育的"南通现象".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发现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良好的群众体育氛围;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创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社会各界提供的物质保障;瞄准国家竞技体育重点优势项目的项目设置策略.  相似文献   

2.
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对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南通为例,通过对南通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出制约南通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南通的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的对策思路,诸如:政府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利用奥运冠军效应,鼓励体育企业品牌化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大力培养体育市场管理人才等,从而推动南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奥运冠军"南通现象"为引子,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研、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地方现象"进行深刻分析,认为竞技体育"地方现象"并非"神话"般牢不可破,应理性审视。竞技体育"地方现象"背后也存在后备人才逐渐萎缩背景下选材难度日益增加、基层体校办学模式不够成熟统一、"学训"矛盾、教练员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等诸多困惑。指出:应通过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念,淡化金牌思维;扩大选材覆盖面,提高选材效率;加快竞技体育社会化步伐,引入社会资金;规范基层体校办学模式,提高运动员成材率与得偿率;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由此实现竞技体育"地方现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奥运冠军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生动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从建构主义视角,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人民日报》从1984—2022年发布的中国奥运冠军156篇相关报道,归纳建构了中国奥运冠军群体官方形象的3个维度媒介框架,即主题框架、文本框架和语言框架。提炼出其建构的中国奥运冠军群体官方形象的5个特征,包括为国争光的英雄主体形象、赛事和训练场域中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者、文化和社会场域中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教育场域中体育事业的传承者和生活场域中健康生活的追求者,形成了中国奥运冠军形象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南通"世界冠军摇篮"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南通"世界冠军摇篮"形成机制包括动力、保障、激励、控制和整合机制.表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依托举国体制优势,依托江海文化与经济优势,坚持以培养输送后备人才为重点的战略方针,合理布局,体教联手,形成南通特色.其核心在于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其特点是: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输送战略,甘为基石;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县联动、体教联手.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9,(8):659-663
本文结合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时间维度,从时间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对我国奥运冠军的产生时间以及地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揭示我国奥运冠军时空分布的特征及规律,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我国奥运冠军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呈现集聚状态,主要在京津冀地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东北三省等5个区域集聚;省域分布不均衡;南方奥运冠军数量与分布密度均大于北方;从东中西部看,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现状;从人口地理分界线看,主要分布于东南侧人口密集地区;我国奥运冠军地理分布受到自然、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通,不仅是享誉全国的“文教之乡”,竞技体育事业也久负盛名。仅乒乓球一项,这里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多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耀人战绩的背后是众多基层体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张炳泉教练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南通乒乓球的辉煌年代,张炳泉可能不是贡献最大的,但他的确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洒在这份他所热爱的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8.
举世瞩目的东京奥运会降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38金32银18铜载誉归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舞台为国家争光,在赛场拼搏为奥运增辉,生动展示奥运冠军形象,充分彰显了奥运冠军精神。深度探究奥运冠军精神的内涵与时代启示对于弘扬奥运冠军精神,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奥运冠军精神凝聚一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技品格,彰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与理想追求。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对251名奥运冠军成长、成才的精神特征与成长规律进行分析。奥运冠军精神是培育体育精英人才的精神保障,是奥运赛场的灵魂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为人们敬仰和共同追求的精神力量。奥运冠军精神的内涵从个体、组织、社会三个层面凝练为“挑战极限、使命在肩,爱国奉献、团结拼搏,创新争先、奋斗有我”的精神。奥运冠军精神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新时代奥运冠军精神在发展理念、冠军特征、精神广度、价值内涵四方面均表现出“新”特色。新时代大力弘扬与发展奥运冠军精神,反哺助力奥运备战,为体育强国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获得过奥运金牌的我国运动员的年龄、性别、项目分布、地域分布以及成才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奥运冠军的年龄较合理,平均在22-24岁之间,女性年龄小于男性,不同项目冠军的年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征;我国竞技体育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女运动员的成绩相对较好;我国优势项目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获得的奥运金牌多;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国家投入、举国体制、探索创新、刻苦敬业等是获得奥运冠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坐落在南通市崇川区环城南路的“南通市少儿业余体校”堪称奥运冠军的摇篮。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林莉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陈若琳,这里共为国家培养出7位奥运冠军,而且每届奥运会上都会有来自该校的运动员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如何能够取得这样独步全国的成就?学校到底有何育才高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是否能够将辉煌进行到底?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南通“儿体校”。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的社会流动情况,主要从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两方面探讨了导致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社会流动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社会流动以向上流动为主。并且发现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社会流动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其他个人自致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对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的社会流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论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体育科技》2011,32(1):9-11
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文化演进过程影响下,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不同特征,揭示了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价值取向、思想体系与性质上的差异,旨在为深入认识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规律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提出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为"全运争金,奥运争光",简称"双争战略",以及全面实施"双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总结中国奥运会冠军体能训练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弱势项目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面谈和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251位奥运会冠军的体能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体能是奥运会冠军竞技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奥运会冠军的体能特征是身体形态符合专项需要,身体机能优异并符合专项对身体机能的特殊要求,一般运动素质良好,专项运动素质突出;不同的项目对体能有不同要求,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体能训练,提高体能水平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前提;随着人类体能潜力的开发,未来的奥运会冠军体能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以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社会统计为主要方法,对我国奥运会冠军与非奥运会冠军优秀运动员的家庭社会阶层背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与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奥运会冠军来源的主力阶层;来自社会较高阶层(私营企业主及以上)的奥运会冠军的比例小于非奥运会冠军优秀运动员,而来自社会较低阶层(产业工人与农业劳动者)的奥运会冠军的比例明显大于非奥运会冠军;非奥运会冠军优秀运动员的父母比奥运会冠军的父母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但两者的父母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中国奥运会冠军选材和跨项选材的成功经验,采用文献资料法、面谈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251位奥运会冠军的选材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奥运会冠军的选材年龄渐趋低龄化,中国17.5%的夏季奥运会冠军是跨项选材的结果;竞技能力相近,制胜因素类似,动作结构相似的项目才有可能实现跨项选材;跳水项目45.5%的奥运会冠军初选练习项目为体操;篮球与排球,摔跤与柔道,田径投掷项目与要求突出力量水平的柔道等项目也存在跨项选材;夏奥会和冬奥会项目之间目前还没有出现跨项选材培养的奥运会冠军,冬奥会项目冠军之间也没有出现跨项选材;跨项选材的前提是在初选项目有较好的符合专项需要的体能和技术基础;跨项选材运动员终选项目年龄略大,但未错过终选项目竞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跨项选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学视角,从事件-过程的系统性考察和行动主体视角出发对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与东北冰雪产业振兴逻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国家的政策制定、组织实践与个体的政策认知、文化表达和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致性,民众实现了在认知、行为和意义层面上的冰雪文化启蒙。后冬奥时代,兴趣与动机激励是实现从具身体验到惯习行为的关键。以冰雪参与旅游为主体的消费阶层的培育和形成,是冰雪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2)由媒介营造的奥运喧嚣视觉景观,促使冠军和金牌经历了解码和编码的再生产过程,喧嚣过后,后冬奥时代集体意识与个体认知的秩序将面临重建。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使“网红”变为“长红”将是赓续冬奥效应的关键。(3)东北所拥有的资源、人才和区域优势为纾解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提供了可能,由于冰雪文化的参与存在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本等价值属性,因此在个体参与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选择性亲和”和“选择性疏离”的理论指向。(4)深耕冰雪旅游的内容与产品,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化供给,建立以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实现“旅游+”的发展,是后冬奥时代发展东北冰雪旅游产业的关键。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构建文化涵养制度、制度决定观念、观念体现价值、价值决定行为的逻辑递进和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势能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文化势能对奥林匹克文化与奥运会主办国文化的非守衡传播的影响,建议奥运会主办国把本国文化镶嵌到奥林匹克文化中进行全球传播,从而完成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势能转变。  相似文献   

19.
薛浩 《湖北体育科技》2014,(11):996-998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龙狮起源、地域性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解读,追朔地域性龙狮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乡土理念与地域民俗的分析,导出不同地域龙狮运动特点与文化主题,并依托于地域文化主题串编舞龙舞狮套路,形成各地域性的主题龙狮文化。从地域文化特点与龙狮运动的文化形成出发,结合龙狮的主题文化特点,衍生出舞龙舞狮文化的基本特征,其舞龙舞狮文化特征表现为:舞龙舞狮文化的民族性,舞龙舞狮文化的民间性,舞龙舞狮文化的丰富性,舞龙舞狮文化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