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启发式的主题论纲,借助它不仅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还能引导人们对科学革命、现代化的途径、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普适性间的张力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李约瑟1964年出版的《文明的滴定》已经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之结论做了铺垫,并藉此奠立了他作为国际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地位。2014年,两位美国历史学家通过互联网发布《历史宣言》,由此在西方掀起一场有关历史学之功用的大辩论,我国史学界对此尚无积极的参与,而李约瑟的大问题和他的中国叙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的三个二难推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战后科学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思考。1943—1946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派遣来华的李约瑟通过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经验,认识到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呼吁成立战后国际科学组织,李约瑟于1944年7月、12月和1945年4月连续撰写了三个备忘录。第一个备忘录收录在《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中(1),明确建议"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应当由联合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说明。第二个备忘录比较简短,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的不同方式,认为应当结合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科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并承担主要的功能(2)。完稿于重庆的第三个备忘录(3)最为全面深入。当时正值国际上酝酿建立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的关键时期,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British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馆长的身份与科学界一起呼吁,"科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该组织,并在名称中体现。这篇备忘录也在华盛顿和伦敦广为散发,为教科文组织的最终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备忘录中,李约瑟的视线超越欧美等科学中心,认为在"光明区域"之外更为广袤的地区,需要国际科学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是其它科学组织所做不到的。1945年11月6日,伦敦的联合国会议上终于采纳了"UNESCO"的名称。1946年3月,李约瑟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的副主任。以李约瑟、贝尔纳、霍尔丹、克劳瑟为代表的剑桥左派科学家,他们不只是钻研科学,而且积极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是英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科技史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史不仅要解释科学,更要改造科学。李约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后,很快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历史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刘晓、王洋译。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理 《科学学研究》2006,24(6):828-833
“李约瑟命题”似乎已被证伪。诘难该命题的理由在史学理论逻辑和关于“科学”涵义方面都存在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化约论祈求。人们对李约瑟的社会学方法也缺乏深度反思。我们应该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方法论自觉的反思,利用比较社会学方法的逻辑预设来妥当地应对与中国历史经验一致以及西方视域潜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斯特雷特设计的系列版画《新发明》,包含许多当时西方人感到新奇的事物,20世纪西方艺术史权威贡布里希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并以"东方的发明、西方的回应"为线索讨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本文聚焦于其中9幅与中国有关的图画,指出:尽管在史料上充分依靠李约瑟的研究,贡布里希却不认可后者信奉的"进步论",而强调波普尔的"情境逻辑",认为"循环论"是文艺复兴乃至科学革命早期历史观的主流,他又以"载货崇拜"的隐喻来解释当时欧洲人对新时代的狂热期许。  相似文献   

11.
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郑术 《科学文化评论》2008,5(1):107-120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分册>中,李约瑟对内丹作出"生理炼丹术"的解读.本文立足道教内丹学自身的语境,从"性命"观角度分析李约瑟的内丹观,比较其与内丹学本来面貌之异同,并试析其原因,略辨其得失.  相似文献   

13.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李约瑟之谜"问题的提出及具体含义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类介绍及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了解释和探索。并给出了提升科学意识的现代化,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建议。分析和回答好"李约瑟之谜",对于我国重回世界科技前沿,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6.
陈晨 《科技风》2012,(18):153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有着实际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战时来华期间全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力量,显示出他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现代科学事业。他不仅关注纯粹科学,更关注科学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了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通过与中国学者合作,他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探访和理解不断深入。而他在中国开展国际科学合作的经验,直接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奠定了战后科技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71-1276
文章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的社会横向地位与历史纵向地位进行剖析,提出了解释生态文明社会横向地位的"并列交叉模式图"和解释生态文明历史纵向地位的"逐渐发生模式图",并讨论了二个模式中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格局与动态机制,以期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