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大伟 《知识窗》2008,(4):35-37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小传     
正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届都说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经可以渎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建国50周年。在此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40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和卫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4.
为了发展导弹和火箭事业,我国在1956年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初,五院从测绘和仿制苏制P-1导弹开始,最终在苏制P-2导弹的基础上,于1960年仿制成功了“1059”近程导弹。本文通过采访当年的亲历者,从个人的角度还原了五院组建初期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崇高荣誉     
一1989年1月,国际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致信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信中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获1989年威拉德·小罗克韦尔技术杰出奖,钱学森的名字已正式列入《世界级工程、科学、技术名人录》,并同时授予"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永恒的怀念     
张刚  夏炎 《科学中国人》2009,(12):29-35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荣膺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殊荣的他,为中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作出了跨越式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相似文献   

7.
1983年7月16日上午,本刊编辑徐炽、王建新和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委员韦锡新同志访问了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钱学森同志,请他就即将召开的“公元二○○○年的中国”学术讨论会等问题发表谈话。钱学森同志在他的办公室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作了重要的讲话。钱学森同志首先强调,建立马克思主义未来学是中国未来研究会最根本的任务,一定要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8.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年轻时曾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第一枚火箭发射的关键问题,受到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那是1964年6月29日,王永志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试验发射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站起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  相似文献   

9.
1955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刚成立的力学研究所。科学院当时已经定下由刚刚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先生来当所长,受组织委派,朱兆祥同志到深圳把钱学森先生接回祖国。那是国家早期的"海归派",当时前后相继有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从海外归来。力学所刚成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崇高荣誉     
一1989年1月,国际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致信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信中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获1989年威拉德·小罗克韦尔技术杰出奖,钱学森的名字已正式列入《世界级工程、科学、技术名人录》,并同时授予"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科学历程     
正1894年6月25日—"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诞生1894年6月25日,"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出生在当时的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亚(现罗马尼亚赫尔曼施塔特)。在少年时代,奥伯特十分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因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而迷上了星际旅行。1922年,在其博士生阶段,他写出了"天马行空"的论文《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但向海德堡大学提交后,校方却认为这篇关于  相似文献   

12.
钱老的风范     
从1964年4月到1989年底,在25年间我一直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从事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有机会多次直接向钱学森同志汇报技术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钱老的风范     
从1964年4月到1989年底,在25年间我一直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从事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有机会多次直接向钱学森同志汇报技术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钱学森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原因可以归纳出若干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从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讲起,或许能为当今年轻人提供一点启迪和参考。人们一般把钱学森留美及以后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留学美国阶段,从1935年到1955年二十年。这个阶段钱学森作为技术科学的先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个阶段是奉献航天阶段,  相似文献   

15.
《科教文汇》2014,(19):I0003-I0006
蒋祝平简介 蒋祝平,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出生,1956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尉设计员、工程组长,国营320厂导弹设计所副所长、厂党委副书记,航空工业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江西省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中国民航局局长、党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学界绝大多数人公认为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李四光。他们是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创建时期的亲密战友,他们的光辉业绩都为人们所纪念和传颂。今年章、丁、翁、李四人的逝世年份恰好都是整五整十。丁文江逝世于1936年1月5日,享年49岁,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1],页82—99)。章鸿钊逝世于1951年9月6日,享年74岁,今年是他逝世65周年([1],页73—81)。翁文灏逝世于1971年1月27日([1],页116—128),李四光逝世于1971年4月29日([1],页129—145),两人都享年82岁,今年是他们逝世45周年。而且还有一点巧合的是,翁和李不仅是同年生,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07,(11)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  相似文献   

18.
王峰 1955年生于河南周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元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1996年5月调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目前担任全国建筑给排水学会常委、给水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建筑给排水青年工程师协会特聘理事、核心期刊《给水排水》编审委员、《亚洲给水排水》编委、《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主编、广东省给排水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公安部消防专家库专家、中国水网咨询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委员会给排水分会专家、广州市建设科技委设备专业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消防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及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同志荣获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的“小罗克韦尔奖章”,同时荣获“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以表彰他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钱学森同志是入选这一现代理工界最高荣誉等级的唯一中国学者,钱老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钱老在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协祝贺他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  相似文献   

20.
正访谈整理者按受访人张礼(1925—),原籍安徽祁门,出生于天津,理论物理学家。1946年从辅仁大学毕业,先后在山东大学、辅仁大学任助教。194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49年回国赴解放区,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1953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生,1956年获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