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写景,抒情提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诗的王国,意象、意境本是对诗歌作品的重要审美规定,,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范畴.意象、意境的理论,从《周易》开始,经刘勰、陆机、王昌龄、司空图、梅尧臣至王国维,发展得相当完备.  相似文献   

3.
古典文论(诗论)、画论及作品中把意象概括为作者审美意象、读者审美意象、作品艺术意象。中国古诗审美意象,它的特点可以简概为四个字:写意之象。意象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匠契合主客观材料加工而成的,体现我国艺术重主观、重意兴、重情志、重表现、重象征、重含蓄、重精约、重虚活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皎然的诗歌意象观念主要受佛教唯识宗思想的影响。皎然认为意象就是心象,意象不仅能表情达意,更高的境界是求真。皎然认识到意象对诗歌创作的关键意义,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并阐述了对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皎然的诗歌意象理论影响是深远的,对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以及后北宋梅尧臣的诗歌创作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皎然的诗歌意象理论还被中、晚唐诗学家们所借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学的"物象"论。  相似文献   

5.
梅尧臣的诗学关注现实,主张有为而作,反对空洞的言辞。在梅尧臣的诗学体系中,平淡与怪奇是两种不同的取向,但二者并不矛盾。梅尧臣主张创新,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梅尧臣在诗歌的写作方式上开创了散文化的道路,这是他对宋诗作出的几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锦囊中的谜》的文章。它讲的是: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是一位做诗文又快又好的诗人。有一次,梅尧臣乘船到汴梁去,同船的文人都要互相赛诗。别人苦苦思索,很难说出几句好诗来,而梅尧臣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大家只好认输了。大家都想知道梅尧臣为什么能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呢?后来船上的人发现梅尧臣不时地将纸条塞进一个锦囊。有人便趁梅尧臣游玩时看了梅尧臣放小纸条的锦囊。原来是梅尧臣把观察到的事物、观察时的感受,一一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里。于是,大家知道了梅尧臣做诗又快又好的秘密,都在锦囊之中。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赠物活动非常频繁,为酬答友人馈赠物品的诗歌数量随之激增。梅尧臣的礼物酬答诗数量众多,叙事性强。无论是记录一件赠物引发的交游趣事,还是具有前后相续关联的连续性叙事,梅尧臣都能敏锐地发现诗意,通过时空交错、人事重现和物象并置等手法,回顾交游经历,追述交游故事。由于梅尧臣在礼物酬答诗上熔铸了生命历程和交游体验,使得这些本为人际交往媒介的赠物,成为具有特定情感指向的文学意象,具有审美的价值。这类本属文人应酬之具的诗歌,刻上个人的鲜明印记,书写着文人间以物为媒介,展开文学交往,沟通心灵情志的交游活动。  相似文献   

8.
梅尧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诗风平实、淡雅,一扫当时靡丽文风。传说梅尧臣出外漫游或访亲会友,总喜欢背一个布袋。一遇到新鲜的事情或优美的风景,他禁不住要咏一两句,或写一首诗,并把文句和诗作投入袋中。回家以后,常常在晚上点上油灯,从袋中取出诗句,逐字逐字地推敲、修改,便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于梅尧臣常常背着“诗袋”,深入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又能勤于思考,反复修改,所以他的诗作,做到了他的诗歌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梅尧臣背“诗袋”@王建军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怀秋天的诗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被誉为“秋思之祖”却是马致远的仅二十八字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王国维曾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绝非过誉之词。其中魅力究竟何在? 一、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思念。 诗是要抒情的。但中国与西方审美观点不同。西方喜欢直露渲泄,中国喜欢含蓄蕴藉。因此抒情要靠景,也就是靠视觉形象来作为意象符号,抒发主体情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首外” (梅尧臣语)。  相似文献   

10.
语象类似于意象,但又不同于意象。意象重意,语象重语;意象构造语言表象而深藏义理情感,叫人得其意而忘其言,语象则始终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对语言修辞的精细分析的层面上,这是它与意象分别的要义之所在。语象解读既然注重词句,而与“象”字相关的仅有名词,似乎有碍于语象解读的视野,可否将动词、形容词也纳入解读的范围,以丰富语象的内涵?这也是本文所探索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缘于其平淡的诗风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梅尧臣的作品风格多样,也导致了对梅尧臣“平淡”的诗歌特点的不断争论。从梅尧臣诗歌在描写上的追新与锻炼,情感上的深刻蕴藏和形式上的散文化风格方面.对梅尧臣的“平淡诗风”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是中国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诗经》中,出现马意象的篇章达41首之多,诗三百中再难找出复现率与之相匹的动物类意象。由此而降,历代诗人都对马意象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亲近感.马意象经营的鼎盛时期在唐代,对李、杜两大诗人的意象统计结果可证:杜甫诗集中,马意象的复现率高居兽类意象之榜首,计复现394次,比列在次位的龙意象  相似文献   

13.
爱情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于是产生了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诗。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直抒胸臆,句句哀怨缠绵,眼泪承载了忧伤,梦境寄托了思念。他的诗中多次写到相思泪、梦境、孤雁独鸣、家庭生活场景的意象,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苏轼对梅尧臣钦佩有加.他对梅尧臣诗歌接受主要体现在对梅尧臣艺术观念及美学风貌的继承上.具体说,他承续着梅尧臣诗画统一论及诗歌平淡美学旨趣,并使之升华、完备从而形成了更确切的理论,在接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宋代诗歌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梅尧臣是宋诗的重要开创者。他异常勤奋,在广泛学习唐人的基础上,努力锻炼诗艺,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梅尧臣与同辈诗人多有唱酬,又乐于提携后辈;在梅尧臣身后的宋代诗人中学梅诗者代有其人。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以前人的诗歌创作理论为基点,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说。此诗论美学观在宋初具有独到之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真景真的真实特点;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一般认为,中国文学重意境而不重意象;意象是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习用的艺术手段,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涌入才被当代中国文学所接受。然而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学并非只有意境而无意象,西方文学也不是只有意象而无意境。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学着重于意境的营造,理论上对此研究和推崇也多;而意象和对意象的研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被喻为宋诗的"开山之祖",一生共存诗2800余首,其中山水纪游诗占将近六分之一。将这些山水纪游诗整合在一起,构成了梅尧臣一生完整的行旅历程。梅尧臣多山水纪游诗,一方面和他奔波一生的仕途生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梅尧臣追求平淡的性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诗派结社频出,施闰章、高咏等人形成地方性诗人集群“宣城派”,而由宣城派诞生的“宣城体”与“宛陵体”一脉相承,都是对梅尧臣个人诗歌风格的推崇和效仿而产生;不同在于宣城体是清初宣城派继承宣城地域文化底蕴而形成,虽继承梅尧臣风雅,然根据世代变化、时运周折,也积累了自己的一些风格和特色。清代宣城派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接受和新变,来源于地域因素、家族因素以及清初宗宋热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