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刊2005年第二期刊登了岳斐文的“文化是酿藏出来的”(下称岳文),笔者有异议。岳文说:“文化如酒,是酿出来的。勾兑速成下的货色绝不该放入正宗酒品里。”这至少是对酒的生产工艺缺乏常识性了解。酒,包括许多名酒的生产中都有勾兑工艺。我国从50年代起就提倡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与传统酿造工艺相比,勾兑的优点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而且干净卫生。既然“文化如酒”,可以肯定文化也不全是酿藏出来的,也有勾兑。拿京剧现代戏来说,开始有人说它不伦不类,但五十年过去,人们终于接受了它。传统京剧借鉴话剧等姊妹艺术,勾兑出了京剧现代戏,且群…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个别厂家在浙江金华生产的鲜火腿竟然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浸泡过;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醋都”山西清徐竟然有人用色素和醋酸勾兑“老陈醋”;如果没有舆论监督,人们也绝想不到,重庆传统风味的某些火锅底料竟然添加了石蜡……  相似文献   

4.
“金盾”的发行之道张秀平,王坤宁编辑手记:在主渠道订数日渐萎缩,出版社发行步履维艰之时,金质版图书却销量日增。他们的“秘诀”就是:“要为读者服务,先要为书店服好务!”“秘诀”念起来简单,但要使之“显灵”,关键是过硬的“内功”。这就是观念的转变、敏锐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4,(4)
“安神”才能敬业大众日报总编辑刘广东:商潮冲击下,新闻队伍中流行一种症状,日“六神无主”、“神不守舍”。这个“神”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此病怎治?对症下药,安其神方能敬其业。这安神良药就是,唤起和培养新闻工作者高度的使命感。让我们的编辑记者清楚:...  相似文献   

6.
传播就是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就是信息。”意在强调媒介,强调传播方式。媒介的文化力量,等于甚至大于信息本身的文化力量。不论是“热媒介”、“冷媒介”或“软媒介”、“硬媒介”,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与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从人文哲学的历史角度来看,过程常常比要素更重要。仪式会产生诗神,速度会改变力的要素结构。基因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但若没有形体,生命既不会形成,也不会运动。因此,我们不妨对这句名言作个阐释和引申:传播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 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有…  相似文献   

7.
观点摘要     
《出版参考》2009,(17):6-6
王建辉:文化产业的“国有民用”或“民营国用” 有利有弊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裁王建辉在《中华读书报》撰文说:所谓文化产业的“国有民用”或“民营国用”,或者换一个说法叫“民进国退”或者“国进民退”问题,近来也开始得到人们的注意。这个状况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都是为人民服务,假定这个“民用”与“民进”的导向是正确的,能够成为国有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这就是好的,是新文化生产力的代表;但是,“民用”或“民进”如果挖了国有的墙角,甚至于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那就是弊与害。“国进”的情况也是可能的,毕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国有控股,这种局面也不一定就是“民退”,民营的灵活机制将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并不过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中华读书报编辑部:贵报1995年5月3日第43期发表的“‘知识就是力量’是个过时的口号”,不能令人信服,姑且不论“知识就是力量”是不是培根提出的机械技术就是力量,即便如此,时代在发展,知识的含义也在发展,今...  相似文献   

9.
张栋 《新闻天地》2004,(1):18-19,20
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一出生就是参天大树,我们一出生就历经坎坷”:有一个声音说:“我们负责报道一切”;有一个声音说:“谁也不是我们的对手”。  相似文献   

10.
消息头的定义按照复旦大学刘海贵先生和尹德刚先生所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所言,就是: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XX社XX地X月X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书中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与作用是一样的,消息头的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地方电视台开设了“社会新闻”栏目。开设“社会新闻”栏目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在社会新闻日益成为各媒体争抢“眼球”、赢得市场卖点的今天,既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又争取观众、占领市场。但根据笔观察,不少电视记编辑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存有误区,特别是对“社会新闻报道的策划”更是觉得不可理喻,认为社会新闻报道一经策划,就要远离“事实”,就是炒作,就是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12.
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这是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道“难题”,起“死”回“生”呢?有一剂良方,那就是:三贴近。  相似文献   

13.
有学曾用“三自”来概括我们以前所做的电视节目:那就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是电视节目在“商品化时代”的真实写照。而现在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新闻节目已经步入了“商品化”时代:其特征是受众用“收视率”这种“硬通货”来购买“新闻”这种商品,受众的消费偏好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尽管“收视率”不能同新闻价值或节目品位画等号,但它绝对是市场的晴雨表。新闻栏目的考量目前有三重标准:一是宣传效果,二是收视状况,三是广告投放。各地的“小新闻联播”做给领导看,可以不太顾忌后两重标准,但作为民生类新闻栏目受这两重标准的支配或制约倾向十分明显。也就是制作必须十分在意这些新闻在受众那里的售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01,(10):46-46
一、填空:(略)二、问答:1、谈谈你对专访中“访”字的认识﹖答:专访中的“访”,就是走访专访对象并与专访对象面对面交谈。从广义来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专门采访。但这个“采访”,只指与被采访者直接见面,不指间接采访。“访”是专访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访”的成效如何,将决定专访的质量甚至成败。为了使“访”顺利进行,采写者应当注意:一是访的问题要集中,不能撒大网,什么都想捞,那不仅会分散主题,也会影响专访对象的情绪。二是问话时要谦虚客气。三是要认真听人家讲,不要轻易打断人家的谈话。当对方的谈话不切题时,要…  相似文献   

15.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6.
套话=假话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说法罢了。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  相似文献   

17.
欧洲杯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天下大乱。20天前,我想象不到这种暮色苍茫、乱云飞渡的结局,更想象不到“二三流”社会成为绿茵主宰。可尘埃落定之时,我长吁了一口气:世界原本如此。“航海日志”记录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沉船事件,沉船之侧飞扬的就是一张又一张醒目风帆。  相似文献   

18.
一、何谓书眉? 书眉的定义: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书页的上端”。按《辞海》的解释是:“横排本书籍排印在版心上方的书名、篇章序次和标题等文字。”书之“眉”,犹如人之“眉”,书眉处理得好,看起来就眉清目秀,起到了书页的美观作用。书眉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和目录一样,帮助阅读人便利寻找需要阅读的内容,特别是大部头的著作。篇幅少的图书,就不必要书眉了。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20.
笺:就是写信或题辞用的纸。如:信笺、便笺。缄:就是把信装进袋封起来。如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后面常写“缄”启:就是开开。如信封上惧怕人的姓名后面常写个“启”,就是让收信人拆开看。函:就是信袋,也是信的代称。如“来函收以”,就是来信收到了。“笺缄启函”的含义@赵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