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太极拳运动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开合有序、松柔连贯、刚柔并济、虚实分清、步如猫行等为主要特点。其中做到虚实分清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讲:“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这充分说明了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虚实分清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虚实分清要在套路中充分体现。其实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全过程都是在虚实转换当中来完成的。能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周身轻灵。太极拳动作要求是上身立身中正而下身在屈腿下蹲的情况下进行的,如身体的重心坐于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为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彦霞 《中华武术》2005,(11):26-27
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走架和推手。走架讲究自身虚实变换,推手讲究彼此双方的虚实变换。何谓虚实?简单地说,走架时式式频频转换,是靠身体某些部位该着力时着力,该放松时放松,着力大意识重时谓实,小些时谓虚。杨澄甫先师说:“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推手是双方斗智斗勇,也是着力大之刹那谓实,小些时谓虚。  相似文献   

3.
刘云萍 《武当》2011,(12):15-16
一、太极拳也叫虚实拳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  相似文献   

4.
古典拳论曰:“麻麻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道理,仅谈一下太极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玲灵 《健身科学》2012,(12):37-37
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太极拳以其质朴无华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之厚爱。国家推广的太极拳套路中尤以24式简化太极拳普及最为广泛,习练者最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对步法进、退和转体动作中的虚实转换把握不好,虚实感觉不清晰。本人以24式太极拳为例,就弓步上步的虚实与转换方法,浅谈一下在多年教练工作中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武当》2001,(9):16-16
太极拳技艺讲究手、眼、身、步、心、神、气、意四法四功。步即脚,这是拳之根本。以吴式杨禹廷83式太极拳为例,83式拳由326个动作组成,其中有163个阴动,163个阳动。一套拳练下来,326个阴阳变化,在脚下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实脚为阳,为重心脚;虚脚为阴,为非重心脚。如何操作呢?即实脚要实足,以支撑全身的重量;虚脚要虚净,须净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相似文献   

8.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9.
在新编高中体育课本中,二十四势太极拳做为必修内容被编入教材。二十四势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练习者可整套练习,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某一单式或分段进行练习,二十四势太极拳全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内容除了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仆、虚、独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动作讲究以柔克刚,上虚下实.虚实交错的浑圆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弹性,螺旋曲线的运动。其反映了传统化中道家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人生思想和儒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动作讲究以柔克刚,上虚下实,虚实交错的浑圆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弹性,螺旋曲线的运动.其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人生思想和儒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2.
恬淡虚静,思想集中。神情自然,气和心平。意念导引,节节贯通。慢练潜修,用力匀轻。上下协和,动则俱动。姿势舒展,劲力完整。动作转换,虚实分清。一势完成,似停非停。上身中正,下肢稳定。两肩两胯,放松放平。顶头竖项,阔背开胸。沉肩垂肘,臀敛腰松。开胯圆档,腰脊率领。实腹虚腋,身备五弓。坐腕舒掌,沉气贯顶。手眼身步,方位准正。臂随腰转,眼随手动。脚步轻稳,如履薄冰。脊柱为轴,圆活柔轻。举手投足,处处弧形。腹式呼吸,深长匀细。意领气随,气势相依。以气运身,以心行气。开实为呼,合虚为吸。动作纯熟,气力合一。习拳明理,头脑清醒。循规蹈…  相似文献   

13.
在太极拳运动中,周身各个环节,普遍存在一虚一实,还因为在研究和确定虚实问题时,由于注重的对象有所不同,区分虚实方法及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练习太极拳初期也常常会出现虚实不分的现象,这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内涵,笔者想对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开合手是孙式太极拳所特有的一手,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二,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  相似文献   

15.
虚实变招是采用能分散敌之注意力,可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假动作,让敌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错觉出现破绽,然后我占据有利位置,突然向敌施以实招,以打破敌的自然反应规律。虚实变招进攻中的虚与实动作是相对而言的,它可因势而变,互相转化。进  相似文献   

16.
蔡春明 《武当》2009,(5):30-31
虚实是八卦掌重要的理法特点之一,搏击时离开虚实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虚实贯穿八卦掌的始终。武谚道“明劲好练,柔劲难求”,整套拳法中虚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足有虚实,掌有虚实,眼有虚实,招有虚实,劲有虚实。要求当虚则虚,当实则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击则虚,击中为实,虚实随心。两者关系为虚为更好实,实则为虚隐蔽攻之,藏于内者为虚,形于外在者为实。  相似文献   

17.
假动作的种类很多,利用球作假动作;利用眼睛的视线方向,面部表情,头的转动,臂的挥摆,腰肩的晃动,腿的跨步等都可以作各种各样的假动作。这些动作虚中有实,实中确虚,虚实相间,使对手在自己面前感到这个动作是真的,那个动作也是真的,使虚的动作起到实的作用,使假的加强真的威力,使动作实而不死,“虚中藏实”。持球队员的假动作 (一)眼睛和面部表情结合的假动作  相似文献   

18.
杜子宇 《武当》2007,(4):16-17
一、虚实运用 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水火,在人为刚柔,在拳为虚实,是以天理为一贯。太极拳明虚实重变化,乃太极阴阳变化大律的巧取妙用。所谓动静开合、吞吐、长降、沾离、蓄发、柔刚、进退等等,都是虚实及其变化的直观展示,并依其错综而有序的虚实变化演绎天道自然之理。虚实变化首先是内在运化,意在内而益寿,意在外而攻打。从技击而言,虚实变化都蕴藏着战术策略的内涵特征。正所谓“兵行诡道”也。那么虚实灵变就成为“灵机活法”“隐显莫测”的重要机源。所以,在虚实的利用上都在“灵变暗换”上运机缘,找消息,要在真意和心神的灵变上寻求“莫测”。李派太极讲“有虚实、没虚实”,要求“练有归无”“神机莫测”。所谓“虚也实,实也虚,要实即实,要虚即虚”但“非虚实不变,而是灵换难辨”。“变在无形无象中,全凭心意一点灵”,灵者源于神。李瑞东老先生还云:“虚实之法,变化不一。有先虚后实,有虚实实,有实实虚,有虚实实,有实虚虚。”这也都说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突出难测之变。由此,也就形成了战术运用上的“分兵之法”、“逗引之法”、“稳军之法”、“激将之法”、“游战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一吨水是虚,一根针是实。弄清虚与实,才能分清劲与力。我们知道太极拳运动,是由看得见的"势",即息、盈、消、虚,和看不见的"机",连在一起的,从而产生了拳式的循环往复,无始无端,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由此我们了解了,每式的完结处似有断续,而实则劲断意不断、知机知势、得机得势等很多的概念。但太极拳的众多概念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虚与实。  相似文献   

20.
郝瑞科 《武当》2008,(1):23-23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