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2.
由于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择师不可不慎也”①;历代人们对为师者提出的标准和要求都很高。人们历来将师与道并重,《学记》有“师严道尊”,《中庸》有“修道之谓教”,王通《文中子》有“道之所存,惟师所存”,韩愈《师说》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6.
耳熟能详的《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还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便是古圣人韩愈对教师涵义的诠释。在那时,教师的职责便是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7.
陈军 《上海教育》2015,(7):74-76
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师"存在的地方;"道"即是"师"。"道"在天地,天地即为师;"道"在万物,万物即为"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师道"一体的理念。"师道一体"的另一意义是,肩负着"道"的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一种人,也称其为"师"。虽然这个"师"不过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入而已,但是,由于他起到引导、激励、校正学习的作用,在"传""授""解"上有独特功能,因此,他自然是求道之师,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教学观     
马克思说:“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两位先哲的话,道出一个真理:教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事实正是如此.你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除了“闻道”在先,即先要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较多、较深的研究外,还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这,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每门专业,不论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还是属于自然科学的,都有一个“道”贯串于其中;这个“道”就是哲学.一个没有辩证思维方法的人,要想在本专业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专”与“博”是统一的;只“专”不“博”的人,是“专”不下去的.我教了20多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大有难以深入下去之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2.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借古论今,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以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他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他在整个士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升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应是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记》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之也”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对于每  相似文献   

15.
唐代韩愈曾有<师说>留世,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断也一直为后人所引用和诠释.然而,韩愈提出的有关教师的思想从内在的精神上来说是卓越的和"超现实"的,这一点既是其具有久远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同时,也是其作为教师理论的局限之所在--缺乏对教师发展的实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张粉桃 《小学生》2011,(1):11-11
关于师德,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唐代韩愈,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老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周济部长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责任.将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与学问     
余全立 《师道》2002,(9):47-4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这是千百年来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仰慕的生动写照。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首先是对教师的期望。“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对“师道”的论述,是相当民主也相当严格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他是有所选择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的观点十分鲜明,为师者就是要德才兼备。在今天看来,要培养适应二十  相似文献   

18.
韩愈真累     
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许多应不“耻学于师”的从师观点,以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等体现师者重大职责的千古名句,的确使人获益匪浅。在受到作者熏陶的同时,我又不免对作者的一些说法产生怀疑:他对求师的理解未免太死板了。当然谁都不能十全十美,必须向周边的人学习从而弥补自己的缺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朋友之间可以在内心砌成互相学习与求知的堡垒,长幼之间也可以建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解惑”“出人”的目的,但我们不一定要“曰师曰弟子”呀。如果韩愈真像他自…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之道之业;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之道之业;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道,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业,解学习和承继人类知识总和之惑。由于教师先于学生而学,他们积累了前人的生活知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而获得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  相似文献   

20.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