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的月亮     
当你反对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是充满疑惑的。不知道是否真有人说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反正几十年来,或者上百年来,都有人拿这句话来讽刺那些赞扬西方文明的人。如果有人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中国一无是处,那显然不对,那叫民族虚无主义。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倘若民族自尊心过了度,只欣赏自己的月亮而不愿意伸出头去看看人家的月亮,以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好,孤芳自赏,那就不好了。试想,如果“十全老人”乾隆爷及其愚子愚孙和愚奴愚仆们不顽固地以“天朝大国”自居并且主动学习别国的好东西,中国人民会少遭许多的罪,国家也早就富…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古今中外,月光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虽然是一句笑话,但外国散文《如幻的月光》一文为我们展现的的的确确是异域梦幻般的月光。在这里,“松枝”能“抚摸月亮的  相似文献   

3.
“十月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当你在欣赏这动听的歌曲时,可能会想到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圆的了。可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又否定了这一点。那么,十五的月亮最圆吗?下面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写下来,并为它配上画。谁都知道在宇宙中有一个月亮,除了天生就失明的人,我想绝不会有人从没见过月亮。但我相信,这世界上可能会有一些人讨厌月亮,我有时也这样想,因为月亮其实是仗着太阳的光“狐假虎威”。但是,在太阳不在的时候,月亮可以带给人们光亮,虽然很微弱,但仍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如果你认真观察月亮,就会发现,当自己用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月亮也是不一样的。怪不得有那么多的诗人喜欢描写月亮。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海上生明月,…  相似文献   

5.
嫁了个黑人     
外国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外国的月亮是不是也和我们头顶上的那轮月亮有点不一样呢?……看过这篇文章,你会知道,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有句话说得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在我们绞尽脑汁地要去比较两样东西的差别时,是不是也能想想它们的共同之处呢?  相似文献   

6.
时下,请外国人做广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中国的食品用外国口味“镀金”也屡见不鲜。电视上就有这样一则饼干广告:画面上的几个中国小朋友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道:“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看了这则广告,总觉得别扭,消费者明明是中国人,为何要以“洋味”来包装?究其原因,恐怕是媚洋心理在作怪。不少人认为:任何商品只要与“洋”字沾上边,就会身价百倍,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并不是说,所有带“洋”的东西都不好,相反,外国许多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高效的管理经验,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可是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7.
明媚 《留学生》2009,(10):24-26
曾经有人说“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后来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样圆”.如今有人说”故乡的月亮最是圆”。这几句话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出国留学的发展过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远离家乡,才恋故乡亲情:踏出国门.更感祖国暖意。恰逢国庆60周年,又是一年中秋节,当我们举国同庆之际,也来听一听海外学子的中秋感怀。  相似文献   

8.
“中月公司之所以取名“中月”,意寓“中国的月亮”之意,树立了一定要让“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的宏大企业愿景,立意助力中国基础电子制造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触摸都市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的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则更令我欣喜,它让我去欣赏那万家灯火,去触摸都市。  相似文献   

10.
美点赏析3米井绳,竟美了父亲的一生。这3米长的井绳带给父亲的欢乐,对美国宇航员来说,也许无法理解,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我们却可以理解,并欣赏到了父亲手握3米井绳,美好自己一生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这确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美文。精彩的细节,生动、浪漫。文章的语言近似散文诗,但其中并不缺少精彩的细节:“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如果将这段文字换成平实的写法,就是父亲月夜挑水。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哪里是挑水,哪里是一种艰辛的体力劳…  相似文献   

11.
生成背景 为了使幼儿度过快乐的晚间生活,我们想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于是,我们对幼儿晚间需要进行了调查,有的幼儿提出想去看月亮。在一次“看月亮”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天空有很大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月亮上有什么”、“月亮上的阴影是什么”……于是,我们决定沿着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月亮”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欣赏课件,提炼主线1.给课题《五彩池》加一个修饰词:“摇摇摇的五彩池”。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五彩池”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现在,老师请你根据自己的初读理解,给课题填空。(请学生板书)2.欣赏“五彩池”的奇异风光。这么多词儿,到底哪一个能最全面、最恰当地体现五彩池的美呢?别忙着下结论,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欣赏“五彩池”吧!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更真切的感受。(课件出示)3.确定最能体现五彩池美的词语。你从刚才的欣赏中发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五彩池的美是一种异常的美,是一种不同一般的美,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时空》2011,(11):12-12,49
妈妈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指着月亮说:“你们看,天上的月亮圆圆的,多像咱们吃的月饼啊。”我好像看到月亮上有人影飞来飞去,就又问妈妈:“我们人类也能飞到月亮上去吗?”妈妈说:“当然可以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得非常快,已经有几位航天员进入过太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航天员就能实现登上月球的梦想了。”  相似文献   

14.
一、缘起《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程,教学难度不小。小说欣赏选修课怎么教,没有现成样板:教材以“话题”和“例文”结合的方式编撰.八个“话题”引入了较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十六篇“例文”很多是陌生的篇什。如何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我们特地策划了主题为“外国小说怎么教”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技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站在某处欣赏风景,并不觉得景色怎样美丽。但如果你适当地移动几步,你会对同一处景物有新的发现。不断地移动,景色不断地变换,眼中的景色真可谓“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6.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17.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什么可写。那是因为,一些朝夕相见的人,熟视无睹;屡见不鲜的琐事,平淡无奇。“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反正是马尾穿豆腐———不值一提,写出来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其实,这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对,如果你能变换个角度去看,也许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先生观赏庐山后,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告诉我们:只要变换角度去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  相似文献   

18.
师: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点击“课堂探究”网页)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育专家曾做过一个风趣的比喻:考场作文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 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细读北京、湖南、安徽等二十多个省市的百余篇中考满分佳作,我们会发现四个夺目  相似文献   

20.
中秋节恐怕是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当那轮圆月又挂上夏末秋初的枝头时,节日的氛围也愈加浓烈。在这个节日里,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和家人一起,品尝月饼,赏月谈天。想到中秋的月亮,自然会想到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佳话,似乎月亮从来都是中国文人的挚友知音,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在这样一个祥和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篇关于中秋、关于月亮的美文。相信它们会为你今年的中秋节更增添几分雅致诗意的情趣,增添几分中秋节历久弥新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