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谈到地市报社的性质,大多是这样描述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化管理”事实上它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事业单位”以国家预算拨款为唯一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需上交利润和税金。因此,固化了报社的行政氛围、管理环境和工作模式,制约着报业经营的运作和走向。而“企业化管理”则要报社成为真...  相似文献   

2.
许艳 《新闻记者》2007,(1):81-82
媒体的“企业化管理”传统体制下,我国新闻事业的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生产资料由国家计划调配,享受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优惠,无需参与任何经济活动。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  相似文献   

3.
报社转型为企业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报社不再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糊形态,除了公益性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社都必须转制为企业。  相似文献   

4.
论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从那以后,人们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当作一种取得权威机构认可的正式提法,用其称呼这十多年来在中国报界被广泛推行的报社经营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是接受国家机关领导,以国家预算拨款为活动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上交利润、缴纳税金的单位。而企业化管理则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支出,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盈余,实现尽可能大的利润,从而得以向国家缴纳税金,向投资者提供收益。从经济运作方式和经济核算制度来看,“事业单位”与“企业化管理”有着极大的差异;“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提法,仿佛是一种“悖论”(Paradox)。  相似文献   

5.
创新,地市报活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地方报工作人员,深感如何创新,是摆在全国同行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观念创新。有些人总是抱着“报社是事业单位”的观念不放。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地市党报虽说是事业单位,但从其自收自支、向国家缴纳利税这两方面来讲又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目前,大多数地市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的是一条“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的路子。 地市报较之于上级党报和其他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一是实力不够雄厚…  相似文献   

6.
以前,我国地市级报社都是在“事业单位”的牌子下生存,有的还需要地方政府“喂奶”吃。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社的“企业”性质越来越明显。在“企业化管理”下,地市报就不能高枕无忧了,它不仅要应对全国和省级大报的竞争,还要与不断壮大的电视、户外、互联网以及DM杂志等媒体争饭吃。为适应新的报业发展形势,地市报必须主动出击,采取品牌运营来保护已有领地,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7.
报业管理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为民 《传媒》2001,(9):51-53
我国社会主义报业作为一种产业,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已经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提出,更是为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如何实行企业化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提出,报社作为事业单位,根本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也有人提出报社就是企业等等。社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报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运营机制的完善,报界渐渐从传统的“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变。作为直接衡量受众需求满意度的晴雨表——发行量,日益受到报界重视,大部分报社已把发行工作置于报业经营的龙头地位。显然,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已久的发行观念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有效地开展党报发行工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两个根本转变”过程中,报业经济如何发展?本文从省级党报的微观角度加以探讨,理出一个分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第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转机),第二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第三步组建报业集团(组团)。强化企业管理报社现在仍然属于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办法。这是报社在未确立市场主体身份,未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之前的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所谓事业单位,是“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或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支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  相似文献   

10.
李国生 《中国广播》2014,(12):88-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即从原先单一的公共体制向名义上的国有国营商业体制演化,也就是“工商混营”。此策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改革作用,但企业化管理在增强活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却带来了许多危及新闻媒体公共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消极因素,成了导致一系列悖论的重要体制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唐绪军副研究员撰写的专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一书,于1999年3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谈及中国报业的最大变化,恐怕莫过于改革开放20年来其生存方式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报社是文化事业单位,以卖报为主要收入来源,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或由上级单位予以补助。然而,自1978年人民日报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联合提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以来,中国报业逐步开始与政府财政“断奶”,最终走上了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道路。伴随着报业生存方式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就地市党报体制而言,大多数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报社作为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通过企业化经营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报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报业经济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是指企  相似文献   

13.
1949——1978,报社由企业化经营起步,随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20年。从零开始创业,经过近30年投入和建设,资产总额达到375.4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占50.18%),成为党和政府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宣传文化事业单位;财务与报社风雨同舟,一路同行,一支训练有素的、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熟.悉报社财务核算和管理的财会人员队伍,成长为报社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就地市党报体制而言,大多数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报社作为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通过企业化经营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报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报业经济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刻转变.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农村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的推行以及在城市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媒介而言,思变的迹象早在全会召开前就已出现,长期压抑的中国媒介积蓄了极大的改革势能.1978年,人民日报与首都其他几家新闻单位联合向财政部递交申请,希望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随后,财政部批转人民日报等要求试行企业化经营的报告.同年12月,国家出版局正式宣布了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这个决定意义深远:不仅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解决了报社经济困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化经营”的提出为后续的突破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而真正对后续突破起到催化作用的是报业的“扩版潮”.这当中又以1987年广州日报的率先扩版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报社一直属于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管理采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报社逐步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其前提仍然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并未进行全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成立,人力资本的经营逐渐成为报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人员调配和行政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发  相似文献   

17.
党报过去不承受经济压力,一是由国家财政包干保障供给,二是有公费(行政开支)订阅保证发行,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的确立,国家对党报的投入逐步减少,公费发行的党报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报社发展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宣传水平和强度,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要求党报新闻业务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相似文献   

18.
报业的特殊成长环境和地位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固化模式。报业的人事制度不同于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最初的报社都是事业单位、事业管理,依靠财政拨款过日子。随着报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各级财政不再给报社拨款,大部分地区将报业划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即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面对21世纪,地市报如何在报业规模上求得新发展,是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课题。 扩张的主要推力已由政策转为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是全国地市报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地市报300多家。许多地市报由于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尤其得益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先后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还成为千万元乃至亿元“富翁”,办公自动化、编辑电脑化、印刷彩色化等,已经成为一些地市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国内报业基本完成了从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偿体制向产业部门的市场运作体制的转变,国内的大多数报社已经由过去单纯依赖财政拨款办报过渡为实行自收自支、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体制。面对这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各种媒体的竞争,报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应该如何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