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家庭、社会应各尽其责。目前,初中法治教育存在学校态度不重视、家庭法治教育不如意、社会力量未尽责等问题,学校应重视法治教育,规范管理,提升法治教育课程质量;家长应以身作则,提高法治素养,不溺爱、不放任孩子,普及法律常识;社会力量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氛围,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促使初中法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汶川抗震小英雄雷楚年涉嫌诈骗、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伪造公司印章一案引发社会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注和思考。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治观念、法治知识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观念、基础性的通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开展,不少学校还将其纳入教育计划,定期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但很少有学校的法治教育能够形成体系。一是因为学校对法治  相似文献   

3.
周永国 《考试周刊》2023,(10):101-104
社会在发展,法治在健全。近年来,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从战略的高度宣传和贯彻法治教育精神,启动了各级各类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创建了一批批法治教育示范校,以创建示范推动法治教育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工作。学校作为法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好习惯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作为法治教育的补充,也是学科教育融合的具体体现,能发挥数学课堂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学校法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等特有功能,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教育,对于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寻找法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切实提高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正>一、注重学校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环境育人。一是要加强法治环境布置。在职校校园建设中要结合职校学生特点,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传栏、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二是允许学生参与规则制定。在制定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规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国家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青少年自身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通过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提高自身法律实践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需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学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家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营造有利于法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萌 《林区教学》2021,(4):10-13
对南疆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家庭缺乏法治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等问题。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应以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作用、社会生活的教育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环境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下爱国主义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法治引导爱国价值观和规范爱国行为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就要实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爱国主义与法治的融通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它表明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具有可行性,而法律也势必要体现爱国精神,并要求在法治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具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特征,它能够实现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以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培育青少年爱国法治意识的现实目标。通过构建爱国主义法治知识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多部门协作教育模式、打造融媒体宣传学习平台等路径,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应当制定科学的建模原则。制定建模原则的主要依据是 :( 1 )国情、地情、校情 ;( 2 )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 ;( 3)继续教育运行的规律 ;( 4)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 ;( 5 )继续教育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从这些依据出发 ,可提出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经历了原始德育,近代德育和现状德育三个阶段。现代德育观是现代学校生活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反过来又导引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按现代德育观要求革新现行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育法。教育法是调整教育关系的基本法。教育法与现代教育管理有紧密联系。现代教育管理运用教育法要确立基本目标、坚持基本原则、掌握基本内容。在运用教育法过程中要注意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教育管理权限的范围、职权的内容、职权的过程。教育法规范现代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要遵守教育法。  相似文献   

14.
苏红 《教育科学》2007,23(5):38-42
在现代学校的制度框架下,教师会经常自主的展现超越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行为,这部分虽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考核和奖励体系中,但同样贯彻着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教师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关心学生生活、自我发展、环境保护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对于学校管理,特别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展毕业论文远程答辩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湖南电大毕业论文远程答辩的基本设想是实践以优质服务为电大核心竞争力的办学理念,其方案设计、技术选择和流程组织以人本化管理为灵魂,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网络化管理为手段,使远程答辩灵活和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型学校管理模式,方可实现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管理,而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对教育过程控制的手段,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同时又应该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然而现实的“教育管理”状况,其功能的异化,价值的削弱,成为学校教育的掣肘。在以人为本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核心、现代教育价值追求的今天,更应呼呼教育管理的变革,也是教育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是推进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任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工程。办好开放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推手。作为新型高等学校,开放大学应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加强章程建设,维护学术自由,构建以民主参与为基础的开放服务型公共治理模式,形成一种外部关系的责任说明和内部管理的运行规范,优化大学治理。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以及依法治国方针的确定,依法治校也受到了政府和党的重视,成为了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方针。无论是高校的外部保障,还是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法治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眼下,我国教育改革和法治都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高校作为承担教育发展重任的机构,必须要坚持依法办学和治校的方针策略,把高校的管理带入到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