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前"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对文本语用点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课上又如何能外化实现教学价值?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的诠释、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作为语文教师要如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2.
在文本解读研究领域,曹明海先生最早创立文学解读学,深刻阐发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构建了“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文本解读理论,主要观点包括文本解读建构观、文本构成体制的诠释观、文本视野融合的对话观、文本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等。曹明海先生将文本解读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阐发文本解读的“教学建构”“体制诠释”“视野融合”的解读对话等教学思想,拓开了文本教学解读研究的新境域,引领了文本教学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钟艳 《广西教育》2013,(13):9-10
解读,即理解与诠释。教材解读,就是要进入文本,跳出文本,回到文本,深入了解教材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这是对教师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探究能力的一种砥砺和考验。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课型的解读脉络,充分挖掘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获得发展和提升。一、多向研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曾为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语文文本的过度诠释会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以及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导致语文教学深难度的失衡。基于阐释学的视角,立足文本解读的本质,从文本、学科、教育三个层面探讨文本解读的边界,可以揭示文本独特的规定性及其对文本解读的规范,为文本解读的教育回归与语文教学回归指明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将观察、纪录中的"解读儿童"误导为"读懂儿童",使我国许多幼儿园教师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研究儿童的理论宣称已经"读懂儿童",能说的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解读的儿童而已。"解读儿童"的意义在于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实施低结构课程的反思性教学平台,提高其专业水平。这样的做法对幼儿园教师有很高的专业要求。  相似文献   

7.
幼儿故事教学有效的前提是教师有效解读故事的文本、内涵以及其教育价值。当前幼儿故事教学中,存在教师对现成教学资料的过分依赖、对故事中心思想把握不准和对幼儿理解故事能力认识的偏差等问题。有效解读故事教材应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教材价值追求与幼儿发展的关系,解读教材能力与文学素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樊高华 《考试周刊》2013,(73):45-46
"文本解读"成了热议话题,反映语文课开始理智地关注文本本身。文章提出多维度解读文本的教学策略研究,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一是国外名家对多维度解读文本的见解;二是国内名家对文本解读的见解;三是现代阅读理念对文本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很大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行动上主要表现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舍本逐末,以偏概全;过度诠释,人为拔高;曲解误读,偏离文意;错误解读,莫衷一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积极探索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的主要策略,即博采广纳,丰富人文素养是保证;走进文本,深透解读教材是根本;教学相长,反思课堂教学是关键;务实科研,思考教学真谛是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强调个体诠释文本是没有错的,然而由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解读文本往往会造成表层或过度解读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确定相关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应做到两点:一是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采取新的切入方式,二是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在对文本解读时,以"麻烦"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深度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倾向,琢磨好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思考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文从读"厚"文本、读"薄"文本、读"透"文本三个层面,摭谈对深度解读文本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文本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也是师生对话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语言修养、人文素养的孵化器。但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缺乏所谓"裸读"的能力,对教参、权威解释等有过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意识,缺少文本解读的方法,必将难以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作出正面的示范;二是文本解读受到文本中心论和传统解读方式的影响,还没有区分文艺学视角的专家解读和课程论视角的教学解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必须多元化。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从阐释词语、展开想象、诠释主题等方面论述了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本"意义的彰显和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课程与文本的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课程文本解读的"多元"的呼声和景象。但是,从文本去解读课程同时也有着"一元"的低音,它潜藏在课程文本解读当中,构成了课程文本解读的框限。因此,在课程文本的解读中,需要兼顾"课程"与"文本"的双重特性,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大多数,它生动的故事、丰满的人物、深刻的思想都对学生幼小的生命形成有效的滋养。解读这类文本,要从作者、文本、编者和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整合资源、全面洞察、深入揣摩文本,提升叙事类文本的解读效益。  相似文献   

18.
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主要呈现出以作品本身、作者背景或读者个性为中心等三种情况:作品中心论强调的是对文本内涵的诠释;作者中心论关注的是对文本创作心理过程的了解;读者中心论则重视对文本阅读重点的引领.就教学而言,对教材文本或文本不同环节的的解读,有时是建立在某一中心上的,有时又必须综合呈现.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选择必须明确,真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9.
王崧舟老师说过,要"炼就第三只眼睛",才能发现文本的奥妙。其实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都是对文本的一次解读历程,你解读到什么程度,就会教到什么程度。只有心中装有厚厚的有关文本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诠释语文课堂。文本细读的着眼点肯定是语言,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第一,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相似文献   

20.
解读文本是对文本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性的分析和体会.解读文本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深刻的.解读文本的教学应是原创教学,即应从取舍解读到的内容、整合解读到的内容、优化解读到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原创性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