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聪明睿智学有所成华秀升(1895—1954),名时杰,又字行直,蒙古族,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兴家巷人。华秀升自幼天赋聪颖,资质超群,四五岁时就与大哥华时俊从名师高先生学习。入私塾开蒙以后洪炉点雪,过目成诵,小小年纪便通读经史子集百家经典,且有自己独特体会,老师呼为“奇人”,乡里亦以“神童”视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仅13岁的华秀升在家人的陪同下从边远之地启程,历经千山万水抵达京城,进入云南会馆内的滇学堂求学。  相似文献   

2.
印刷行业一支奇葩:北京市开蒙印刷新技术公司本刊记者郎靖北京市开蒙印刷新技术公司地处北京市西城区阜外百万庄大街八号,是一个高新技术印刷服务实体。主要经营该公司自行研制的“KM系列自动刻膜机”、“XY—450A型新艺牌刻字机”和刻刀等印刷机械、印刷器材,...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各地以弘扬国学为目的“现代私塾”出现在人们面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读物,目前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数的“现代私塾”选择了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启蒙经典”系列丛书作为首选教材。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负责人张志义说,学校在选用教材时,对大陆、香港、台湾出版的多种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对比、研究,最终认为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启蒙经典”最为准确规范。这套书不仅把传统儒学中的经典进行了负责任的编选,收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且全书采用简体字,并配…  相似文献   

4.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5.
活动2008年8月7日.“迎奥运&#183;个开蒙文学书法界十人谈”活动在红河州图书馆举办,来自个开蒙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广大文学书法爱好者涌跃参加。本次活动由红河州图书馆和蒙自红地角文学社共同举办,旨在把中国文学、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促进和谐文化发展,保护、发掘红河州的民族文化和弘扬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一)     
一“纯粹的山里人”,农民的儿子 1903年6月,冯雪峰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南乡神坛村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取名福寿,通用名为冯雪峰或雪峰,曾用笔名画室、洛扬、成文英、何丹仁、吕克玉等。义乌地处浙东,是古越的属地,以“报仇雪耻之乡”著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这里口耳相传,妇稚皆知。唐代写《代徐敬业讨武曌檄》的那位著名文人骆宾王,宋代抗金名将、终至忧忿而死的宗泽,都是义乌人。这些乡邦英烈,以及由他们的事业、文章构成的乡邦文献,是义乌人的骄傲。值得他们骄傲的还  相似文献   

7.
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私塾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琴  左松涛 《历史档案》2002,2(2):117-122
私塾教育通常认为从孔子兴私学开始 ,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千百年来 ,中国人在私塾中开始或完成自己受教育的生涯。 19世纪晚期 ,私塾教育开始为日益趋新的知识分子所反对 ,要求代之以仿效西方的学校教育。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在推广新式学校的同时都对私塾教育进行了干预、改造 ,其终极目的是取消被视为落后的私塾教育方式。不过直到 1949年 ,私塾凭借民间的支持仍在许多地区存在。近年来 ,有关近代私塾教育改良的研究一般既肯定私塾改良 ,将它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对私塾的存在视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予以积极评价。笔…  相似文献   

8.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续) 在当时,冯雪峰也许已经意识到,“左联”在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之所以屡犯机械论和关门主义的错误,关键是未能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对小资产阶级作家及其作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估价。在前一章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看出,他在领导“左联”时所做的一些策略上的改变,号  相似文献   

9.
上篇:走近私塾偏僻的山村有一座“蒙馆”平江乡村的私塾,隐存在那些偏僻的山村。南江镇五角村朱执中老先生的“蒙馆”,就设在自家的土砖老屋里。去年收的15名弟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只念小学,也有高中毕业生。用朱老先生的话说,收学生“没什么标准的”。一名在北京念书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1897年,范鸿吉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葛店镇)一个职员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范鸿吉初在家乡读私塾,1911年考入黄州的一所“洋学堂”,191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1918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  相似文献   

11.
维护鲁迅维护团结冯雪峰来到上海,要完成“附带管一管”文艺界工作的任务,开始只能通过和依靠鲁迅、茅盾,而鲁迅“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衡的”(冯雪峰:《回忆鲁迅》)。  相似文献   

12.
刘瑾 《大观周刊》2011,(14):281-281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属于私学中基础教育部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女性享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私学。明清社会女性享受的最常见的就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做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私塾教育。从《牡丹亭》的闺塾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女性受到的私塾教育其过程有一定的模式,教育内容多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十)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续) 冯雪峰作为“左联”的主要发言人,在与“自由人”胡秋原的论战中,从发难的《致<文艺新闻>的信》到具有总结性的《并非浪费的论争》,态度从强硬转为和缓,对论敌性质的认识,由“确认”转向“疑似”之间,这是基于一种策  相似文献   

14.
向湘龙 《青年记者》2016,(35):44-45
面对新媒体蓬勃的发展态势,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副刊更是举步维艰.作为承载社会责任、传播思想文化的报纸副刊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怀化日报“雪峰”副刊,作为一个创办30多年的地市级党报的副刊,在对新媒体冲击的突围中,坚持与时俱进.在怀化日报近年来的业务改革创新中,“雪峰”副刊版次不减反增,从以往的每月一期增至现在的每周一期,2014年底开设的副刊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粉丝2万多人,周阅读量达2000余人次.  相似文献   

15.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16.
孔祥涛 《出版参考》2006,(10):16-17
毛泽东是他家里的“读书人”。除了在外婆家受到的启蒙教育外.他在韶山冲还先后接受了六年私塾教育.成了这个农民家庭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 1969年9月26日下干校前,连队集合走到天安门宣誓.我们出版社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上火车后我坐在韦君宜旁边.她木呆呆的,雪峰等都在同一列火车上. 到咸宁下车后,冯雪峰赤脚自己挑自己的行李.地十分泥泞,我问雪峰行吗?他说“行,行.”他说从小走惯泥泞的路.冯雪峰农村长大的,走路很稳.后来,他在一个水塘边看水泵,为菜地浇水.我天天挑粪,浇菜地.我在水泵房前看见雪峰,悲苦、坚忍、正直,活像被劈了一半的半棵树.1972年我写的短诗《半棵树》就是写当时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王俊 《云南档案》2004,(3):11-13
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道路相通,滇越交通开辟较早。当前,云南正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个开蒙地区也将建成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城市,这将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有益于云南更好地发挥对越通道优势。因此,回顾个开蒙地区在云南历史上的国际大通道作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雪峰同志就作为“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住进了“牛棚”,与群众隔绝开来。当时文化部及其直属单位是需“犁庭扫院,深翻三尺”的,他在“牛棚”中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他比起一般“专政对象”来,却较少地受到冲击和折磨。这也许是他作为“死老虎”,已不成为林彪、“四人帮”的夺权障碍,但主要由于他与广大群众有着血肉般的联系,这些群众不得不奉命对他进行“专政”,却又暗暗地保护着他,加上他那  相似文献   

20.
在巍峨的雪峰山下,黔阳县大崇乡石板桥村,有一个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光荣称号的农民,他叫张庆荣。张庆荣今年55岁,家有三口人。他靠科技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