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其形成与发展既有来自遗传的因素,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按照人格的特质分类研究,王登峰等人得出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照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从目前西方成熟量表中提取主要人格词汇编制了"性格词语自评问卷"。调查了全国1654名被试,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8个因子,分别为:成就性,宜人性,神经质,内外向,稳定性,开放性,独立性,知识性。最后形成具有53个项目的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个因子的总解释率为52.69%,研究结果证实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跟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国人人格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把西方人格结构与中国人人格结构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根据词汇学假设,以4个西方人格量表和3个中国人格量表为基础编制成包含169个项目的人格词汇问卷,对785位被试测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因素分析得到包含48个项目的7个因素,总解释率为50.91%,7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88-0.924之间,且建立了常模。结论该量表7因素结构良好,信效度达到了测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起初是借鉴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在最近国内兴起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浪潮中,我们开始反思这种照搬照抄的研究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研究,以期找出中国人格心理学的方法和途径,找到最适宜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得到正确的研究结论,从而构建中国人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人格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由"实然"状态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以及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等现象和原因,表明公民的人格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人格是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它是个体人独特的心性结构、动力组织和对环境的反应模式及精神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品行、智慧与意志力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的魅力,这是个体人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学习实践中文化与人的心灵互动的产物。传统伦理在公民人格建构中的应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公民人格的灵魂——理想、信仰与意义世界的建构。建构公民人格必须回到传统,检视我们自己的生命存在,重视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充分开掘和利用中西方人格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中国很难像以前那样毫不在乎世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声誉资本的评价和看法了,因为它将决定今后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命运。当代中国也都正在构建新的国家形象以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民族体育又能在这一层面上具备何种意义,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符号的功用以及武术文化的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究。结论: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能很好地标识中国、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文化符号,此符号背后的意义较之技术而言更为深远。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强国机遇中,在身体文化的领域里选择和确立国家的文化形象,武术应该成为首当其冲的不二之选,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国家形象标志的高度。中国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地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相似文献   

7.
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的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西方研究成果上,随后港台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下的自我进行研究,在人情、面子、孝道、耻、报恩与报复、自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的宏观文化层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微观文化中来,以致于出现对中国人自我的研究偏差或是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从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来进行中国人自我探索,从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同时进行研究,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圣经》(The Bible)是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反映,《圣经》中的一些语言已经渗透到英语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了解这些语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读《圣经》也就无法解读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早期夏商尊鬼崇神文化蜕变为西周时期的人道设教,以至于没有像西方社会形成彼在性唯一神灵宗教信仰。后来,儒家将西周时期所产生的人本道德观引申推阐为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对民族信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体系,即以现实性的"相信"为其信仰的心理趋向;以"自然合理有价值意义的现实生活"为其信仰内容;以天人、人人、自我整体优化实现为其信仰的至高境界。独特的民族信仰文化体系,最终沉积为华夏民族久远以来特定的生存文化观念和人格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有意突破以往欧阳修研究的框架,从士人主体与文化转型的关系来观照欧阳修的文化意义。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真宗到神宗时期可以说是宋代文化转型很关键的时期,作为一个处在转折期的重要人物,欧阳修自觉地进行了调整,以促进自身一种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它们在他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并且由于他的社会地位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北宋文化转型和宋代以后士人人格结构的调整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惟我独尊的西方人本主义的超越,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人"这一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的两个"传统"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一是存在几千年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了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相互契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它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终极取向的性质。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等,并体现为现代的人格。大众媒体具有的“塑型”功能,使其在现代人格的倡导和塑造上能够通过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对现代人的心态、情感、行为等人格结构发生重要影响。重新审视媒体在人格和人物报道中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表现,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纠偏补正、修整重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功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可代替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受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影响出现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缺乏承担这些功能的品质,从而使这些丧失了真、善、美审美理想的中国当代美术基本丧失了其基本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中》是芥川的代表作之一,现有研究多从表述不确定性、人性之恶等角度出发。作为一种尝试,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芥川的小说《竹林中》,进而对芥川笔下的人格状态、价值取向作深入分析。从强盗多襄丸的强势表现出发,分析"本我"人格对"恶"的无力感;从武士妻子的困境出发,分析"自我"人格所处的痛苦困境;从武士之死出发,分析"超我"人格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出发,站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伦理视域,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成因,即对"知识本位"传统教育思想的被动接受、对专才培养模式和对"文凭主义"用人标准的被动适应。其结论为认清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之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