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机器人被广泛使用。特别是一种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的机器人在生产部门应用后,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使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就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机器人是不是也能创造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雇佣工人是由于劳动力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在生产过程中能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它体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工业机器人是  相似文献   

2.
卓炯同志在《也谈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一文中说:“我们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效益不高,就是不重视 m,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并和剥削等同起来。”又说:“我们的一些同志硬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因而模糊了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卓炯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经济范畴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反映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相似文献   

3.
经济理论界对剩余价值的传统定义是:“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卜」“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即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剩余劳动的产物。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这些定义虽然文字表述各异,但其共同点都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但近年来,上述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于19世纪,他认为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根本源泉在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高于自身劳动力消耗补偿的那部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真正成为剩余价值却是有条件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条件发生了新变化,因此,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进行修正,至少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和教育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经济,决定条件是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因而客观地存在剩余价值。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曾经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可是,他们不可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产阶级经齐学家顶多只是做到了肯定被马克思称做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以及或多或少地承认,资本家并没有付任何代价就占有了那一部分产品价值。到了这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停止前进了。他们既从未找到剩余价值这个本质的范畴,又始终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数学《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尝试凤台一中濮存德《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思想政治课第二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讨和尝试:一、讲清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必须首先认识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管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这一点学术界的看法无疑是一致的。然而,在这个一致的基础上,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具体来源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看法,其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通过变换劳动条件,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0.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要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理沦,关键是掌握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因此,在讲《政治经济学常识》第三课“资本和剩余价值”时,必须着重讲清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以及认识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也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剩余价值"还具有存在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也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剩余价值”还具有存在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看“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确立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 ,关键在于论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 ,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人地位 ,也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原则 ,但可使按劳分配的表层具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某些特点。劳动力商品化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 ,一切生产要素也取得了资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把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确立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关键在于率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在生产中的主人地位,也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原则,但可使按劳分配的表层具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某些特点。劳动力商品化,劳动的剩余劳动物化剩余价值,一切生产要素也取得了资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机器附属物的从属地位决定了资本家占有全部剩余价值。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开始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中、下层管理者、科技人员、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地位提高。一般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资本增值程度,他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剩余价值存在的一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经济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资本的生产经营和雇佣劳动是其存在的决定条件。这种对剩余价值存在的一般条件的科学分析和抽象,只能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现实关系为参照,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剩余价值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一目中大多这样写道:商业店员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补偿商业资本家为购买商业店员劳动力所垫付的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以商业利润形式归商业资本家占有。我认为,这种表述欠准确,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商业利润,还有一部分则要用来补偿除店员工资以外的纯粹流通费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