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蔚 《天津教育》2020,(2):175-176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兼具了抒情诗与小品文特点的小说,《边城》可以说是呈现了沈从文小说创作中有关湘西情怀、人性的描摹以及现实思考的内容,简单的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作为高中语文阅读赏析中重要的一篇,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作者以主体投入的方式来思考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可能的生存方式,试图从《边城》内涵的独特民俗、人性、神三方面,阐述《边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性。《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死亡”的描写、绝望与希望三个角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呈现出不同面貌,从而凸现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中国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的悲剧性主题进行比较,从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文章主题三个方面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7.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它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人性至善至美的体现。然而优美的故事背后蕴涵着无尽的凄凉,朴实的文字背后隐伏着深沉的孤独,至美的人性背后潜藏着生命的悲怆。笔者认为《边城》悲剧性具体表现在:真诚背后的隔膜;善良背后的冷漠;淳朴背后的愚昧;祥和背后的凄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自己很看重《边城》,“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他特异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用朴素传神的文字,和谐雅丽的诗意,不绝如缕的情思,在小说中展示了湘西儿女纯真质朴的爱情生活。而在这些爱情小说中,多渗和着悲惨怨恨的成分,笼罩着悲剧性的氛围,在那牧歌式的“田园诗’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悲剧感。我们对这种悲剧感要“用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讨论。本文以《边城》、《贵生》,《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一系列篇什为例,探讨沈从文爱情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 ,在阐析《边城》的结构、人物命运关系及发展流程的同时 ,对人物、情节、结构作统一的把握 ,进而透视沈从文的创作美学思想、创作理想、创作情结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发表于 1 93 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 ,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 ,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 ,① 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 ,读沈从文的作品 ,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 ,即“知人论文”。沈从文一度自称是二十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写理想 ,当然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边城》、《三三》等许多作品就是这样 ,而且 ,正是它们才被公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但是 ,是否凭此…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沈从文研究小组在校电教室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中文科八四、八五、八六级的部分师生和部分校友等三十多人出席了讨论会。讨论会历时四个小时。师生欢聚一堂,各抒已见,充分体现我校学术活动浓厚的民主与自由空气。这次讨论会的中心内容是沈从文的创作题材,创作思想及其代表作。中文科教师童秉国就《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边城》是一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而创作主体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边城》是作家虚拟的充满人情美的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的作品。中文科八四级  相似文献   

18.
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边城·题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在闽析《边城》的结构、人物命运关系及发展流程的同时,对人物、情节、结构作统一的把握,进而透视沈从文的创作美学思想、创作理想、创作情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