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文分为五部分,主要着眼于神话主义和原型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前四部分分别介绍了“新神话主义”、“纯真神话”、“神话与神幻故事及英雄史诗”和“原型批评”,最后一部分“结语”阐释了神话学的意义及缺陷。  相似文献   

2.
“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的享乐和功业追求之下潜在的是个性追求。“迷惘的一代”以一种混乱的出世之情反抗和否定社会;“建安风骨”则以积极的功业人世态度替代封建伦理纲常。“迷惘的一代”否定的是资产阶级的近代理性;“建安风骨”否定的是封建伦理理性。但是它们一个认可感性而失之于理性,一个认可功业而失之于心灵,从而导致自我的失落。因此一个迷惘,一个悲叹。而它们的对立调整面就是英雄和慷慨,代表人物则是海明威与曹植。  相似文献   

3.
在神话“后羿射日”里,“弓箭”喻交媾,“日”象征旺盛的生殖力,“后羿”是一位隐含生殖意味的文化英雄,“后羿射日”反映了先民“求育”的巫术心理;“求育”与“求雨”结舍,反映了先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巫术心理;那些怪兽,只是带有族徽性质的图腾,搏杀它们,反映了先民在部落;中突中“求胜”的巫术心理。求育、求雨、求胜,本质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先民在险恶的环境中追求人丁兴旺、部落繁衍的美好愿望。这个神话记载了反映上述巫术心理的一种巫术仪式,古人相信,举办了这样的巫术仪式,他们的愿望就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西方神话服膺于人类文化共同的历史进程,故而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神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特性,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体现了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是伦理性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是“德”的化身,表明我们的祖先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是人类和民族理想生命形式的存在。英雄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民族精神和信仰,是中小学教育场域中的重要力量,是促成师生共同发展、赓续国家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动力,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关键钥匙,是帮助青少年汲取健康养料、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研究从教师的观念文化入手,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实在型英雄为主,聚焦英雄形象、英雄品质两大主题,从个体型和公众型英雄分类探明教师观念中的英雄形象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以外显的“英雄行为”和内隐的“英雄气质”作为判断英雄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英雄文化也在逐渐走向平民化、集体化、朴素化和生活化。学校场域中英雄文化的塑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自我、引导学生走向自我超越、发展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英雄文化对民族信仰、精神风貌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天律,被罚缚困于冰冷而凄凉的岩石上“守望”,却依然无怨无悔,始终执于自己的信念,体现的是“人性的完美”。希伯莱的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因人性的过失,遭受了“原罪”的惩罚,于是救赎的等待成为一种道德意志上的教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神性的圣明”。“盗火”与“原罪”这两例典型折射出“两希”在民族化上的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如俊 《教书育人》2009,(12):15-15
支教是一种正面导向,有待完善 现在教育部门将“支教”制度化、正规化、体制化,加剧支敦行为的工具理性,同时也不能否定个别学校在实行过程中走过场,演变为一种形式。显然,这种以教师是否支教作为衡量教师职业的标准,严重背离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事实上,教育部门也低估了城市教师自我觉悟水平,硬把“支教”往“职评”必要条件上套。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前期小说“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与“我”对应的“们”进入小说叙事空间,其中的工农群像抽象、模糊,知识分子群像则被英雄化。两类群像合成的“们”逐渐取代“我”由背景走向前台,由边缘走向中心。在“我”向“们”趋同的过程中,世界也被简化为对立的两极,“我”的情感方式也相应地简化为肯定与否定的简单形式。“我”虽然还“在”,但已被抽空、取代和消释。这可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五个问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思考:(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消灭私有制"有差异;(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之否定之否定。(三)资本主义生产准备着自身的灭亡,这种自我否定包含了自我调节。(四)恩格斯不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五)和平过渡往何处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找到渊源。希腊神话中塑造的神和英雄,是人化的神和神化的人,希腊人将他们的人本主义思想、审美意识等赋予了这些神和英雄,希腊神话体现的人性美使 希腊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是一个历史悠久、恢宏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先秦时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基本因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传承数千年,从夏商时代的神主人辅型政治伦理到西周时代的神人并重型政治伦理,再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主神辅型政治伦理,正好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透过这一精神历程,隐约可见中华民族蹒跚学步阶段其政治伦理发展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5.
"X什么Y"格式是一种高频使用的口语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心中对某事、某现象的疑问,主观否定认识或主观评价,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并带有明显的自我印记。经过对诸多语料的分析,"X什么Y"格式具有三种格式义:表疑问,表否定,表任指。  相似文献   

16.
宋代徽州人信奉的神灵名目繁多,既囊括了传统佛、道诸神,亦包括名目众多、带有很强地域色彩的英雄人物崇拜和自然神信仰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民间宗教信仰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徽州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祈求神灵保护、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和愿望。而神灵种类的繁多,又体现了宋代徽州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周勋初先生的《九歌新考》,是20世纪前80多年《九歌》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以总结评述历代《九歌》学说发端,运用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原理和资料,对《九歌》诸神祗的来源、性质作了新的考索,阐述了自己关于《九歌》乃屈原创作的新说,敢破敢立,不落窠臼,勇于开拓新路,创获颇多。尤其是关于东君、云中君、东皇太一诸神祗皆非楚产和楚有二女神传统的考证,见解异常新颖,发千古所未发,给学人以巨大启迪。其扎实严谨且自成体系的论述,足可成为《九歌》研究的一家之言而推进屈学、楚辞学的发展。当然书中也有某些不尽完善之处,然此微瑕无伤大美,此书仍不失为当代《九歌》研究的重要收获和力作。  相似文献   

18.
法律正义,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观念和抽象的社会规则,作为法律所追求的终结价值和至善理想,是一个带有客观性的社会现象。法律正义观念缘起于古代人们对人或神的正义美德的赞扬,法律正义实际上就是人们所期待的古代神或人的正义美德的变迁形态,也是人们对法律的道德基础的内在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好莱坞"特定类型的故事"的影片分类中,不难发现以人类生存危机或灾难作为叙事主线,以拯救意识作为"特定的方式讲述"来不断重写的影片。拯救意识作为一种话语精神,以英雄形象为符码,书写英雄对世界或世人的救赎神话;又以自我救赎关怀英雄的自我人生困境和人性回归,修正现实道德秩序和自我世界,渗透着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