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军垦诗实现了价值取向、审美客体、主客意识之转化而获得当代品格,因注重风格多样化与诗体多样化而获得较高审美价值。军垦诗之方向代表着当代边塞诗之方向。2.若以军垦诗为参照考察当代边塞计,则当代过塞诗“美”而未“大”,个体风格尚欠鲜明,后继乏人。为此,当代边塞诗呼唤“大气”,呼唤张扬个性,呼唤青年一代参与。二十一世纪边塞诗之辉煌属于青年一代。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禅趣丰赡。独具审美意味。禅宗美学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美学特征,传统认为,“空灵冲淡”是其主要审美风格。本文在承继“空灵”之说的同时.将审美风格直接通向禅宗本体的“静”。并在此基础上以“诗中有画”为切入点.经由绘画之“逸”而达于其诗歌之“逸”,从而建构起王维山水田园诗新的审美风格一空灵静逸。  相似文献   

3.
刘鑫 《陕西教育》2009,(10):91-92,74
马戴的诗以雄壮之美在晚唐诗坛别树一帜,而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就是他的边塞诗。马戴的边塞诗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豪迈的边关将士形象,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功业理想,边塞军旅艰辛而雄壮的生活,边关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内容上充满了一种英雄的豪迈之气。与这种情怀相适应,马戴的边塞诗写景阔大、壮丽,豪迈的胸怀与壮丽的景观相结合,使得马戴的边塞诗表现出一种雄浑壮丽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与晚唐诗内容闲雅、气格纤弱、境界狭小的总体风格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4.
在颓靡的晚唐诗坛上,马戴的诗雄壮的审美风貌独具一格,而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是他的边塞诗。马戴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还艺术地反映了诗人从军边塞的见闻,以及军旅艰辛而雄壮的生活和将士誓死报国的豪迈情怀,充满英雄气概。与之相适应,马戴的边塞诗多写壮美、阔大,景物,豪迈的胸怀与壮美的景观相结合,使得马戴的边塞诗表现出一种雄浑壮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写过一些风格迥异于时代的边塞诗。学者王明居在《唐诗风格美新探》中说道:“王维的边塞诗‘既有冲淡之美,又有绚烂之美’。”一、创作路径的冲淡之美如果说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与边塞诗的创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那么王维就是尝试用创作山水诗的路径来写边塞诗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上,有些文豪巨匠因创作了鸿篇巨制而名垂青史,而初唐诗人张若虚却只因《春江花月夜》这一“孤篇压全唐”的诗歌获得非同凡响的声誉,被视为“诗中之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名作,一直为古今读者所喜爱、传诵。笔者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领悟知识无法解决人生痛苦的同时,王国维把西方现代哲学在罢黜理性本体之后求助于审美本体的运思方向揭示出来。这可以看作是王氏早年由哲学移情于文学,同时也是他明确区分开“诗”“词”之功能的原因。但由于在他的诗学结构中还存在着与“诗人之诗”(词)相对立的充满了现实忧患的“学人之诗”(诗),因而他不可能把这种区分坚持到底并坚守审美主义者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王国维的悲剧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不断吞剥着他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的历史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历史理性却又直接毁灭了他从文学中求慰藉之审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中唐的边塞诗自有其独特成就与审美价值,以“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为例,其诗作中虽多应酬之作而失之于“浮”,但其边塞诗却能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由此亦足证中唐的边塞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马婧 《黑河教育》2014,(5):40-40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至盛唐达到顶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表达,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诗人余光中说:“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它使古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具审美价值。“意象欲出,造化已奇”阳,“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唧。意象,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传达的是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2.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唐边塞诗风的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中唐以李益为中心,分别形成了边塞诗的两次创作高峰,同一边塞题材,前后两期风格却是大不一样。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审美嬗变:一是社会和时代的差异奠定了嬗变的基础,二是意志和情感的薄弱决定了嬗变的根本,三是艺术和创意的选择开拓了嬗变的格局。可见从盛唐边塞诗的“功业张扬”一转而为中唐边塞诗的“感伤迷茫”,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必然的。同时,建立在二者比较的基础上,中唐边塞诗一发现出深层的悠久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盛唐边塞诗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严羽对诗的本质特征的最高抽象。本文通过“兴趣”的内涵及其获得途径与方法的考察,认为它与今人所说审美体验相当。它是严羽对前人言“兴”之继承和发展,并总结盛唐诗歌创作之特点而独创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盛唐诗歌国地中,边塞诗可诏为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对之叹为观止.但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我们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盛唐诗的其他题材作品都可追根溯源,下寻余脉,唯独边塞诗兀然独立,虽然此前不乏此类题材作品,此后也有许多拟作,然均非盛后边塞诗风貌,甚而至于一提到“这套诗”,人们便自然想到盛唐,似乎其他时代就不存在边塞情似的.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盛唐气象”有关,但如果细细研读具体作品,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本是所更合的审美意蕴,更切近地解释…  相似文献   

16.
唐人诗文中的“清词丽句”,既是一个审美概念,又属于诗学的范畴。将“清词丽句”作为“一种艺术特征,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诗歌风格”进行认识,是“诗圣”杜甫在对孟浩然于“清”、“丽”之诗不断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总结。其后,创作具有“清词丽句”类审美特色的诗歌,即在中晚唐诗坛上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形成了“清”与“丽”之两途:以刘长卿等为代表的大历诗人主“清”,因“浅切”而著称的元白诗派尚“丽”。至晚唐末期,有“诗谶”之称的韦庄,不仅以毕生精力进行着“清词丽句”类诗歌的创作,对他人的“清词丽句”之作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还以“清词丽句”为惟一的选诗标准,将唐代“才子一百五十人”的“名诗三百首”,编成了《又玄集》一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18.
《岑嘉州集》中边塞诗共有七、八十首,前人评为“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属辞清尚,用心良善,诗调之高,唐兴罕见此作,”①其中有三分之一,约二十多首,是以赠别送行为题的。这些送别诗除抒写他“极征行离别之情”外,还反映了边地广润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风格,艺术上有很高价值,是岑参边塞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