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项羽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项羽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项羽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相似文献   

2.
■楚霸王巧阻伐桂■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木。相传一次他见一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个‘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很是不吉利。”项羽灵机一动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岂不又成了‘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  相似文献   

3.
名人与植树     
春暖花开 ,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我国植树造林的传统源源流长 ,这与历代不少名人雅士的提倡是分不开的。黄帝与“轩辕柏” :在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庙门旁 ,有一株迄今约4000余年的柏树 ,下围10多米 ,7人合抱有余。传说为远古时期轩辕黄帝亲手所植 ,被称为“轩辕柏” ,俗称“黄帝手植柏。”项羽与桂树 :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相传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项羽忙问缘由 ,老人说 :“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 ,就成‘困’字 ,不吉利。”项羽听后 ,灵机一动说 :“照你这样说 ,院中倒树留人 ,便成‘囚’…  相似文献   

4.
春天到,万物生。三月又是植树的好时光,你种树,我挖坑,忙里也要偷点闲。看看咱们的“包罗万象”,古人和树的趣事。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便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您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相似文献   

5.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匾。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湖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更难。美于中,顽于外,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字是‘院  相似文献   

6.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7.
“園”字弄人清代袁枚曾养过一只羊,一天,羊跑到邻居园子里吃菜,邻家老人前来告状。袁开玩笑说:“您知道‘園’字吗?园子四周需用围墙围起来才行啊。”邻家老人反唇相讥:“先生知道‘園’里面是什么字吗?筑围墙只能防围墙之外,可防不住围墙之内啊!”“園”字里面乃是一“袁”字。袁枚无言以对,为之绝倒。  相似文献   

8.
妈妈,这个字怎么念啊?上面一个‘小’字,下面一个‘大’字,又有‘小’,又有‘大’,到底是小还是大呢?这个字真有意思。”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坐在一起论道。在休息的时候,佛祖写了一个“射”字要孔子辨认。孔子回答说:“这是射箭的‘射’字。”佛祖摇着头说:“错了,错了!身子仅有寸长,此矮人的‘矮’字;而‘矮’字,才是射箭的本字。你看:‘矢’者,箭也;‘委’者,放也——将箭放出去,不是‘射’字吗?”孔夫子听了,若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写成一个“重”字,问:“大师可认得这个字?”佛祖答:“此乃轻重的‘轻’字,有何难哉!”孔子摇头晃脑地说:“非也,非也!此字乃‘千里’二字组成,乃是出门的‘出’字,意为出行千里也;而出字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自然就‘重’…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里的“玉块,课本注释为:“半环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我认为:这条注释欠明确。因为看了这条注释后,人们不禁要问:范增和项羽事前并没有约好,项羽怎么知道举玦就是暗示自己下决心杀刘邦呢?  相似文献   

11.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12.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13.
正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项羽忙问  相似文献   

14.
状元过过招     
易萌  ;孙田宇 《辅导员》2009,(2):43-43
[多音字语境记忆法]“多音字向来是字音复习乃至整个语文复习中的难点,我就曾长期搞不清‘解’与‘着’的读音。记忆多音字的规律之一是掌握一个字不同读音时的不同意义。比如‘靡’在表示‘浪费’时读二声,如‘靡费’,在表示‘倒下’时读三声,如‘萎靡’;又比如‘和平’的‘和’字,有时候读(huò),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16.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农夫,就故意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字是两横一撇一捺。”大臣说完又补充说:“轿夫的‘夫’字,孔夫子的‘夫’字,夫妻的‘夫’字,匹夫的‘夫’字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家长,我常同孩子一起读人生之书。翻开第一页,我说: “‘我’字最难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活在世上,才有意义。‘我’还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要自省、自警、自勉、自律。‘我’走在路上,才有信心。”孩子渐有所悟,我义说: “‘你’和‘他’两字也不好学。大多数人把‘你’和‘他’看得不那么重要,事实果该如此吗? 先得把‘我’‘你’‘他’三字连在一起读。从每个人看,‘我’就是‘我’。可‘我’同时也是谈话对方眼中的‘你’。又同时是许多相识不相识者眼中的‘他’。自称‘我’的只有一个。每个‘我’在其他人眼里都是‘你’和  相似文献   

19.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20.
朱新礼说:“可口可乐推出美味源饮料中加了点果汁,偷了我一个‘源’字;现在我在果汁里面加点碳酸,要回来一个‘乐’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