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的发明有很深的渊源,并且有一个不断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其间很难划分出鲜明的分界时限。根据古代文献,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实物发现综合考证,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至初唐之际的结论。公元7世纪前期的佛像雕印是雕版印刷术的最初形式;8世纪大量出现的经咒印本标志着雕版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9世纪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金刚经》印本说明雕版印刷术已臻成熟。  相似文献   

2.
就现存的中国古代典籍而言,雕版印刷方式占居绝大多数。雕版印刷一般经过写工写板、刊工雕版、印工印刷、表褙工装潢等环节。写工负责原稿写样,写样敷于版面后刻工负责根据版样刻字;印工负责敷墨刷印;表褙工又叫做装潢匠,负责书籍的装订。有些书的刊刻是集写、刻、印等工序由一人完成,有的是分工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在刻书业兴盛的宋代,往往在书中留有或繁或简的刻工姓名,刻工姓名大都在刻书版面中缝的下方。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责任之外,在当时可能仅为统计工作量以便发放报酬的依据。但由于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为后人考查一部书籍刻印地区或刻印时间,进而进行版本考定及研究提供了线索。而刻板前的重要环节写板的信息在书中记载却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雕版印刷最早发明于何年?专家未有确凿的证据能加以论断。从历史文物的发现中,认为唐武则天时代,已有雕版印刷,但大都认为可能还会早些。 现在,中国存有敦煌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该经有“咸通九年”造之刊语,即公元868年刊印。这个雕版印经,是有年号注明的。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妙法莲华经》若干卷,最初印本收藏在清末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手里,后来转售到日本人手中,现藏于东京都艺术家中村不折的书道博物馆中。专家认为此本较敦煌发现的《金刚经》  相似文献   

4.
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与行用,都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于印书,也是需要具备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条件的。其中除了要有用来雕版的木材外,还必须具备用来印刷的纸、墨和楷体字。纸是印刷术发明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纸,无以发明和行用印刷术,或者说印刷术若离了纸便失去了自身的载体。我们不可想象印刷技术的刷印裁体是甲骨、是石料玉片、是竹简木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广受国人和世界瞩目,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新中国雕版印书仍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对其的系统讨论和研究还是空白。文章试图从新刻书和老板新刷的角度,梳理新中国雕版印书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且还于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实物太少了。有人曾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箱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1.1%。解放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共著录历代善本书11000多部,其中活字印本也只有150余部。仍不到2%(参见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第143页)。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8.
“出版”考     
一、出版与印刷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发明印刷术起源于何时,从汉到北宋有七种不同的说法,经张秀民考证:“中国雕版印刷术大概起源于7世纪初年左右,8世纪市场上出现了印纸,9世纪不但文献记载更多,敦煌发现的实物也不少,成都并已成为全国刻书业的中心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版)。这里所说的出版,指雕板印刷的印本书,而不是手工抄写在纸上的钞本书。现存世界最古的中国印本书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刚经》和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剑南成都府樊堂家刻”印本历书。  相似文献   

9.
北宋经书子籍刊刻与“典籍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勇强  陈久恩 《出版科学》2012,20(3):99-104
北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勃兴期。这一时期,以国子监为主导,各地官私机构相继刻印了大量经、子类书籍,蔚为大观。经书子籍雕印既是中国以典籍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惯性,也是科举政治的必然选择。这类印本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流行,导致"疑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典籍的神圣,对北宋的学术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形成"六经注我"为特征的宋学。  相似文献   

10.
宋代随着我国雕版印刷的日渐普及,其图书的出版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也就是在宋仁宗中期我国已步入印本时代,此时的出版形态发生很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宋代随着我国雕版印刷的日渐普及,其图书的出版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也就是在宋仁宗中期我国已步入印本时代,此时的出版形态发生很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成“反体”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等材料刷印的一种特殊技艺,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古籍和档案文献。雕版版片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现存数量有限,对其保护研究非常必要。木雕版中含有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其上的墨迹中含有碳、动物胶等物质,易发霉生虫。通过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红外光谱仪(FTIR)、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激光粒度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对一套现存清代雕版的病害及印刷材料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其主要病害为虫蛀、霉斑,其印刷所用墨为松烟墨。针对出现的病害情况,选择环氧乙烷杀虫灭菌的方法进行保护,并研究了预防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14.
雕版印刷的起源,聚讼纷纭,或以玄奘"印普贤像"为例证.本文从普贤崇拜的形成和玄奘本人的宗教信仰两个方面分析,认为玄奘"印普贤像"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发明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国家。而套版印刷的出现则是印刷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把套版印刷同发明雕版、活字版相提并论的是明代人陈继儒,他写道:“自冯道以来,毋昭裔宰相,一变而为雕版;布衣毕升,再变而为活版;闵氏三变而为朱评”。所谓套版印刷,就是将每页书的不同内容(如正文与评注、圈点),分别刻在几块版式大小相同的木版上,每块木版各涂一种颜色,然后在同一纸面上分次印刷的一种印刷方法,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套印本。关于套版印刷术的起源,随着套版印刷品的不断被发现,而有不同的看法。一日闵齐伋说。清人俞越曾说:“明万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毛氏汲古阁刊《中州集》十卷,首一卷,附《中州乐府》一卷,二十册,半叶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题“汲古阁”三字。然此本并非汲古阁初印本。扉页题“萃古斋藏板”,且钤长方朱印:“虎邱太子马头萃古斋书坊发兑印”,可知汲古阁所镌《中州集》板片后归于苏州书商钱听默的萃古斋,而重新刷印发行,用纸较为粗劣,与汲古阁印本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从远古时代绵延至今的文化遗产中,有关"刻"和"印"的艺术现象和作品,不断地被后人发现、融汇和再创造,逐渐形成和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产业。宋代在承前启后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发明的套印技术在中国雕版印刷业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发韧期,现存实物和文献记载表明,大约在七世纪的中叶或下半叶,也就是初唐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其后的盛、中、晚唐,此项技术缓慢发展,日益壮大。雕版印书的地点,除长安、洛阳两京外,以长江流域较盛行。从上游的剑南东西两川,到中游的江南东、西道,直到下游的淮南,都有这种技术在流行。雕印的内容,涉及字书、医书、佛书、道书、历日、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等诸方面;规模可以一次雕印三十卷之多的《玉篇》,可以一次印制多达数千部的《刘宏传》;质量则出现了印制精美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筹备成立中的扬州古籍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为继承古老的传统工艺,将恢复已失传的几种古代活字版。 这家博物馆在筹建期间便着手恢复我国久已失传的古代几种活字排版方法,其中泥活字、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瓷版均由该馆研究人员自己复制。今年9月底集古代这几种活字排版、手工刷印《唐诗三百首》线装本将出版。  相似文献   

20.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