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与纳米粒子连接形成的纳米级结构,为DNA杂交电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各种新的纳米粒子与多核酸组成的系列用于DNA杂交电检测方法.最近致力于研究新型基于纳米粒子的电化学DNA杂交各种检测方法.基于纳米粒子的放大和其它各种放大过程使检测达到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
把东西变得极小,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这些小东西有什么用途,使用它们是否安全。登月电梯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即10亿分之一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所谓纳米粒子,是指至少一个维度的尺寸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科学家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东西,一旦微缩到100纳  相似文献   

3.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层状ABC星型三嵌段共聚物和纳米颗粒的协同自组装.主要考虑了不同密度下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及其对层状结构的影响.当纳米颗粒密度较低时,纳米颗粒呈囊泡状聚集;当纳米颗粒密度较高时,纳米颗粒呈柱状聚集.通过分析体系能量和共聚物链的回转半径研究了该动力学过程;通过界面张力的计算,对体系中微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索.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复杂的嵌段共聚物,也可以为探索嵌段共聚物和纳米颗粒的微结构提供思路,对研究嵌段共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潜在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几种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并利用激光光谱法对吸附在银纳米颗粒表面的吖椗橙(AO)分子的荧光增强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探测了纳米银粒子的分布状态和尺寸对AO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纳米银粒子的间距合适时,处于其附近的AO分子的荧光增强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随着颗粒尺寸的变大,荧光增强效应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次亚磷酸钠和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合成法制备银纳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对其进行了晶相、结构、形貌及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大粒径纳米颗粒存在层状孪晶及表面突起结构,而小粒径粒子多为热力学稳定多面体结构;纳米粒子制备的拉曼基底的扫描电镜表征显示,相邻纳米粒子间距较小(10 nm),纳米颗粒表面粗糙。拉曼测试显示,银纳米粒子基底能显著提高罗丹明6G的拉曼散射信号。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合成的纳米粒子表面粗糙,裸露较多的高自由能晶面,粒子间距较小对材料的高SERS活性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千分之一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例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科学、纳米机械学等。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问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纳米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世纪之交出现的一项高科技。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氧化酶与纳米粒子连接形成的纳米级结构,为葡萄糖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回顾了各种新的纳米粒子与葡萄糖氧化酶组成的系列用于葡萄糖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在苎麻纤维表面接枝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改善苎麻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从而提升苎麻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创新点: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接枝到苎麻纤维表面,从而大幅提升苎麻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方法: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均匀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在硅烷偶联剂作用下,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接枝到苎麻纤维表面。结论:纳米二氧化硅接枝到苎麻纤维表面大幅提升了纤维表面粗糙度,降低了纤维亲水性能,升高了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粘度,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的课题是节能与新能源、新技术的探索。新技术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本文主要介绍纳米粒子变透明为投影屏幕技术,研究纳米粒子、纳米粒子中的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稳定的铟锡乙酰丙酮配合物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铟锡氧化物(In_2Sn_(1-x)O_(5-y))纳米颗粒。铟锡乙酰丙酮配合物的使用未引入Cl~-,缩短了合成过程,减少了纳米粒子的团聚,降低了纳米粒子的大小,并提高了纳米粒子的纯度。改性后的纳米粒子加速了In_2Sn_(1-x)O_(5-y)的烧结,当煅烧温度为1400℃时,其相对密度达到了96.4%。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金纳米粒子的功能、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加载药物、输送药物、释放药物、靶向病变部位或癌细胞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制约金纳米粒子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1)如何实现重现性、规模化、批量生产金纳米颗粒;2)其潜在的细胞毒性.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找到新的化学和物理方法使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能有效、安全、稳定地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上.最后,预测了未来研究焦点,即实现金纳米粒子的临床应用性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金纳米材料和生物系统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实验利用飞秒脉冲激光沉积Cu纳米颗粒薄膜,获得不同激光能量时溅射Cu粒子空间分布结果,并结合Matlab、Excel和Origin等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u纳米颗粒的空间分布遵循Anisimov气体膨胀模型,大部分的粒子主要集中在基片与溅射源中心线附近在小立体角度(θ〈30°)范围扩散。最后,实验选取合适立体溅射角度(θ≈30°),能量密度约为0.72J/cm2时,在不同曝光时间条件下溅射Cu纳米颗粒薄膜,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膜厚变化情形,综合分析了纳米颗粒薄膜空间沉积成膜的过程和规律,为后继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了实验验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种新方法-接枝羧基淀粉(ISC)吸附金属离子前驱物(ISC-Zn)热解法,制备了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的氧化锌纳米颗粒。本方法分为三步:ISC的合成;ISC-Zn的制备;ISC-Zn的分解及ZnO纳米颗粒形成。利用差热、热重(DTA-TG)研究了前驱物的分解过程;通过X射线衍射(XRD)数据分析了ZnO纳米颗粒的晶相;借助透射电镜(TEM)观察了ZnO粒子的形状和尺寸分布。并用亚甲基蓝溶液研究了在此条件下制备的Zn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SiO2具有许多特性,用其作壳层材料来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具有更多的特殊性质。本文综述了SiO2包裹磁性纳米粒子、量子点以及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Si3N4粉体,通过对纳米氮化硅粒子的TEM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变化,纳米氮化硅颗粒表面粒子粒径不同.而对纳米氮化硅进行了红外吸收光谱的测量,观察到了频移和吸收带的宽化,说明纳米结构红外吸收谱具有蓝移和宽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05,30(4):68-68
据2004年10月27日《参考消息》援引德国《世界报》10月8日文章称,细胞可以将水中低浓度的重金属铀结合在细胞膜中而去除饮用水中的铀。研究人员将每升含30微克铀的不同实验用水以含有名为JG-A12的球壳菌细胞的多孔陶制过滤装置过滤,成功地使水的铀含量降低到原来的1%。研究人员称,这种细菌是在细胞膜中的一种栅栏形蛋白质的作用下将铀结合到细胞膜上的,这是细菌为了阻止铀进入细胞代谢,从而免受铀的伤害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制备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用紫外灯对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进行光诱导实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仪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下的银胶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和表面形貌,以PATP为探针分子检测银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多,银纳米粒子溶胶颜色变化显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峰出现"蓝移";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银纳米粒子由三角形逐渐转变成截角三角形银纳米粒子、球形银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增强效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古代选》后注释较简单,学生自学时费时费力。利用计算机对《古代选》中的字形体、词义引申、虚词用法、语法现象等做出详细的标注,可以弥补《古代选》课后注释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计算机还可以存储有关《古代选》的模拟考题,以便学生检测自学效果;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高科技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使《古代选》的自学实现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9.
测癌试纸     
《少年科学》2014,(7):79-79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简单、廉价的测癌法,只需数分钟就能根据尿液样本判断实验鼠是否患有癌症。测试时,先给实验鼠注射一种特殊纳米颗粒。这种纳米颗粒可与癌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酶相互反应,产生大量生物标记物。利用专门的试纸,就可以检测出尿液的这些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2007,32(3):72-73
据2006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06年10月19日报导,我国台湾省台湾大学的科学家林力宏(音)等,日前在南非的一个金矿深处发现了一种完全不依赖太阳而生存的生物——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发现于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一个金矿下面的一条距地面三四公里的玄武岩裂缝水洼里。水洼中有许多细菌,但核糖核酸序列测定表明,其中大多数都是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称作脱硫肠状菌属的细菌。林力宏介绍说,这些微生物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们不依靠光合作用的产物来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