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涛 《师道》2008,(7):75-7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怎样使导行环节允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3.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相似文献   

5.
陆晓萱 《学子》2015,(3):38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为目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门学科。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德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导行就成为了德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以情感为先导,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高洪洋 《河北教育》2006,(11):38-39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思想品德的养成,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学校是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造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对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品德课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超前发展现象,不道  相似文献   

9.
许佩卿  叶瑞祥 《文教资料》2007,(32):171-173
高师学生学习道德培养,是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迫切问题.高师院校要正确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道德现状,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加强高师学生学习道德认知、学习道德情感、学习道德意志和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提高高师学生学习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遵守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德育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林泳强 《班主任》2001,(12):3-4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生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和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在整个道德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也是道德认识持久地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然而,目前的道德教育却偏重于道德认知的发展,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审美教育对道德情感具有化育作用,将成为道德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赖庆宁 《考试周刊》2013,(63):147-148
<正>思品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发挥思品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品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学校的新课题。思品课教材具有明理、激情、导行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学习积极性,指导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着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明理-激情-导行”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环节,而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又在导行。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以道德情感为基础,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为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7.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当学生对道德知识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就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并推动道德认识升华为信念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必将会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能否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道德习惯,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怎样使导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现象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一般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可从不同角度概括,但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概括,应当同人们道德品质的构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一般地说,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要注重五个环节.即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更是主渠道的重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即导行),可以帮助学生用对的观点去认识、分析、辨别、判断事物;可以帮助学生用对的观点去指导本人的行为实践,解决怎样行动的问题,以达成教育的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