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2.
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虽然实际上只从《三国志》中选释了一部分词语,但毕竟是关于《三国志》的第一部专书辞典,其成绩应当肯定,但也存在11种差误,本文对该辞典的失误略加探讨,旨在为推出全面收录《三国志》词语的大型辞典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部书,不要混为一谈。《三国志》是一部史书,《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史料而再度创作的文学巨著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卢弼和他的《三国志集解》涂宗涛卢弼著《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中华书局1981年据以缩小影印),约二百万字,将前人对《三国志》的校勘成果和批注内容,广采博收,并断以己意,是一部带总结性的著作,为目前《三国志》最详的注本,是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6.
以钱剑夫标点整理的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三国志》陈乃乾点校本、《三国志》吴金华点校本等参校,对《三国志校笺》及相关论著中存在的点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10.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11.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金华 《文教资料》2001,(6):108-113
在古文献学与汉语言文字学的课题中 ,《三国志》的整理研究是复旦大学古籍所“《三国志》整理研究中心”的长期项目。为了推出《三国志丛考》、《三国志论集》、《三国志简注》、《三国志大词典》等论著 ,课题组努力搜集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 ,并对《三国志》解读中的难点、疑点、盲点加以研究。近几年来 ,我们将研究所得汇成《长编》 ,约 80万字。限于篇幅 ,这里摘录十例 ,就有道而正焉。(1)王军 《魏志·武帝纪》 :二十二年春正月 ,王军居巢。(页 4 9,中华书局校点本 )[长编 ]《汉语大词典》第 4册 4 6 2“王军”条以本文为第一书证 ,释为…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要想全面地校理《三国志》这部史学名著,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依然是屈指难数,尽管60年代已有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和卢弼《三国志集解》可资参考。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曾试就校勘和训诂方面的疑点撰写过《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三国志校诂外编》(收入《古文献研究丛  相似文献   

15.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孙盛曾对《三国志》做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义例体系.可是,史学界对于他在《三国志》研究史上的拓荒之功及其时裴松之《三国志》注例形成的借鉴价值,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孙盛《三国志》研究的探索和考论,既有助于为还原东晋的《三国志》研究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文献的来源以及体例取法的样本依据,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三国志》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18.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今译》指疵──兼对古籍今译工作谈点意见杨文柱近读田余庆、吴树平先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和(新西兰)霍兰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印刷出版的《三国志今译》;(下简称“译”),发现其中有不少误译或不妥之处,现仅就有关原著(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  相似文献   

20.
《隔江斗智》杂剧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孙刘结亲故事而言,《三国志通俗演义》从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刻画、喜剧情调三个方面都有《隔江半智》杂剧影响;《隔江半智》杂剧是《三国志平话》发展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