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对残疾人教育进行分析,主要从排斥原因、排斥内容入手,试图寻找消融排斥的路径,使残疾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使教育成为改变自身弱势的手段,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理论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并且这种排挤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从"游戏规则"层面和贫困生层面,社会排斥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遇到瓶颈的深层次原因。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制定防止就业排斥的相关制度,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氛围与就业环境,建立公正的就业体系。高校贫困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使自己成为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求职者。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各种社会排斥现象。教育领域中的排斥本质上只不过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控制与“区隔”,以达到自我利益的维护与再生产的目的。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发展中人们往往将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设计合理的教育制度等等同于教育正义,忽视学校教育中长久而广泛存在的情感排斥、价值否定、身份拒绝等教育不公问题。霍耐特承认理论认为,承认是社会正义的价值所在,体现了自我和他者的相互确认。为此,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出发点,探析教育正义缺失问题,在重构教育共同体、教育范式和教育内容中解决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的身份排斥、价值否定、情感冷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最新成果,对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通过对社会排斥理论的阐述,分析困难学生就业排斥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关心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在政策引领、就业指导和个人帮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努力摆脱社会排斥阴影。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是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排斥现象,它是社会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排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要表现为成绩排斥、身份排斥、身体排斥、经济排斥、地域排斥等方面。学校教育中的排斥现象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伤害,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可以减少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遭受着户籍、就业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这种制度性排斥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对农民工的不同制度性排斥的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反社会排斥的对策,最终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2所小学的137名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探究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调节与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社会接纳和不明确社会排斥能够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明确排斥降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特质自尊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特质自尊对其关系影响不显著,低特质自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排斥的影响;(3)在低特质自尊的儿童中,状态自尊在社会排斥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理论在最近十几年由西方引进中国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各个领域来分析当今的社会问题.从农民工群体被排斥来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造成的影响,探讨农民工被社会排斥的后果,以及造成此状况根源,分析可能会造成的潜在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最后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0.
吴立保  乐青 《江苏高教》2012,(3):110-112
文章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