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较长、有完整结构、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此文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本文重点分析孔子之言"吾与点也"的含义,曾皙言志不仅是个人理想的体现,也是孔子政治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戴哲人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庸》中总结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八个字,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完全对。孔子是理想主义与实际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家,说他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是在尧、舜、文、武的基础上形成的,说他不完全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将孔子当成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以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孔子所创立的伦理学即政治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德政”;他培育的“英才”即是以政治家为标准的,其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而不能将其看成是普通教育。孔子将人生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政治或“天下”,创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他的生命是完整而灿烂的。  相似文献   

4.
子路是孔子早期弟子。他由一个质野之人进入孔子门下,通过修学砥砺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在孔门之中有极大贡献,地位可与颜回相比。他有自己的个性,是孔门中唯一敢于批评孔子的人。从他们的师生关系中,可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与亲情,足令后人取法。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他生平最重诗教,但对诗本质的东西却很少论述,他主张诗从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孔子十分崇尚周礼,有着改良周制的政治思想,但却得不到重用,因而孔子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向弟子传播周礼,以期培养一批改良主义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循循然善诱人。但更多的时候,孔子是一个性情直率的人,他有着严厉、率直的论政风格和施教风格,这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一面。这种严厉和率直既也体现在他的施教风格中。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虽然说他的政治仕途并不顺利,甚至说很失败,但是这都无碍于他的政治思想的伟大。孔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仁德为根本,以礼乐为依托,以贤人为保障的政治思想体系。这是  相似文献   

8.
将孔子当成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以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孔子所创立的伦理学即政治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德政";他培育的"英才"即是以政治家为标准的,其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而不能将其看成是普通教育.孔子将人生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政治或"天下",创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他的生命是完整而灿烂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两千多年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勿庸讳言,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孔子的教育思想,自然不能不受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制约;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又不会不对他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有所突破。事实也正是这样,记载在《论语》中的孔子的“教学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当时便有进步意义,至今仍闪烁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批判地继承孔子的“教学论”,对于提高当前的教学质量,编写出有中国气魄的教育学来,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布伦戴奇与柏林奥运会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布伦戴奇对“纳粹奥运会”的按时举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充分利用自己在美国和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赤膊上阵与抵制派进行激烈搏斗,促成了柏林奥运会的按时举办。另一方面,柏林奥运会是布伦戴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促成这场“几乎完美的奥运会”的举办的努力,得到了国际奥委会领导阶层的赏识,从而打开了通向国际奥运会最高权力阶梯的大门。同时,柏林奥运会将“体育与政治必须严格分开”的错误理念推向了极致,对奥林匹克运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时代是格拉斯顿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格拉斯顿从政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其间,围绕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选择——"职业选择问题",格拉斯顿经历了从执意充任圣职,到最终转变观念打定主意从政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格拉斯顿对于宗教和政治的基本态度及其对宗教-政治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格拉斯顿的"弃"教从政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宗教理想,相反,出于对政治与宗教之间工具-目的关系的内在考虑,格拉斯顿把从政视为服务于宗教的有效途径。他深沉的宗教气质预示着政治生涯早期宗教将对他的政治观及政治立场起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 ,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 ,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 ,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一生的荣誉和遭遇同他鲜明的个性和人品密不可分。分析和探讨陈独秀的个性与人品是深刻了解和认识他的一把钥匙。自信自负、偏激倔强、敢说敢为、义无反顾的个性既决定了他是一个永远的新青年,这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注定了他是一个终身的反对派,这又使他遭到各方政治势力的排斥,最终见逐于政坛。然而他的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坦诚直率、实事求是的品质必将享誉后人。  相似文献   

15.
论柳永的文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歌乐升平、雅俗文化空间日渐混融的文化表象,为柳永词在世俗世界的广泛流播提供了条件,但并不能使这位名扬天下的放浪词人摆脱内心深处的苦痛。俗名远扬既给了他傲视现存政治威权和传统价值的资本与力量,同时也让他承受了传统仕宦观念的深重压抑和打击。他愤激社会,放纵自我,体验到生命的空虚与追求的无聊,进而质疑传统仕宦追求的意义,最终以在世俗情欲中伸张自我作为化解心灵痛苦和内在紧张的出路。与元代文人相较,柳永的世俗态度和方式有某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沈蜜 《政治思想史》2019,(4):79-94,198,199
梁启超早期法治研究立足救时主义和国家主义,关注时代变革与西学接引。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学术转型之后,梁启超对于法治的解读发生了实质变化:一方面批判国家主义;另一方面关注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政治传统与国民共业有了反思性转向。钱穆接续推进了梁启超的法治研究,早年的思考多以论辩形式发表:一方面应对当时政论;另一方面侧重对中国传统政治本来面目的揭示。及至晚年,钱穆更多从中国人的道德心性和文化大传统去理解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17.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政治的思考,以“整体性”特质尽显卓越.从“政治”的整体性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政治的特性与本质——与强制性权力、国家紧密相关(以国家为中心),即现代国家政治;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建构其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呈现了与这一理想社会相融合的政治特性——与理想社会秩序、人的自主能力和交往能力完满相结合意义上的政治(以社会为中心),从而使他的政治概念具有了纵深的历史感和厚重结构.因此,马克思对政治的思考和把握具有双重维度——现代性的维度和理想性的维度.我们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把握政治作为国家强制性权力的现代性,也把握政治作为人类自我治理需要的理想性,才有可能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政治概念的本真意蕴.  相似文献   

19.
论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社会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学现代化建构的努力成了一种自己的私语和个人的呐喊。他以独立的立场和理性方式坚持对自由学的守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化专制压迫,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脱离无产阶段群众的贵族姿态,又使他面对着无产阶级学的猛烈批判。抗日救亡与自己主义学坚守的两难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成了梁实秋所面对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