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四川省竞技篮球竞赛成绩长期在低谷徘徊;优秀人才匮乏,梯队建设不完善;高水平教练缺乏;资助资金不充足,受援渠道单一;人才输送渠道不通畅.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尽快确立四川省竞技篮球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篮球竞技人才培养与储备策略;以"训练为中心",建立各级教练员选拔培养和监督奖惩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对影响广东省体育后备人培养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后备人才的训练和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不清;设项重点不突出;训练与输送脱节;体校的办学方向、进、出口面临困难与挑战;学训矛盾仍突出、体教结合脱节;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等等.提出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兼顾全运大项"为方针,突出重点,优化培养结构;坚持科技兴体的道路;完善省内竞赛制度等对策.研究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虽呈多渠道、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各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造成人才培养整体效益低下。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期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缺陷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训练、竞赛和输送等方面重构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缺少高水平教练员、"教体结合"不力、生源不足、"学训矛盾"突出等.对策:加强内外管理,合理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保障措施;加强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降低入学标准,宽进严出;完善运动队管理;改革竞赛体制;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目前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培养的地域分布特点、整体训练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以期发现我国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环节上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决策部门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篮球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生源不足、后备人才交流太少、教练员科研水平待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教体结合不力和学训矛盾突出.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观;在三级训练体制基础上,构建运动训练多元发展新体系;以大中小学为主阵地,加大教体结合力度,形成"教体结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问题和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专业效益等问题的分析,探讨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的后备人才队伍现状、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结构及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查,旨在总结经验和找出问题,为提高福建省排球运动竞技水平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帮助。研究表明: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还有潜力可挖,但存在人才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不合理现象;后备人才年龄结构尚不太合理,后备人才的训练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培养,同时还应为其多举办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有一支较有潜力的教练员队伍,但需合理地调动和激励其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湘、豫、皖3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湘、豫、皖3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质量有待提高,培养方式不尽相同。其中,湖南省已经完成“三级训练”体系向“一条龙”体系的过度,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全由教育系统承担;河南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以业余体校为主;安徽省则由体育与教育系统共同承担。3省篮球传统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湖南省水平最高,安徽省竞技水平最低;湘、豫、皖3省高校篮球氛围浓厚,但竞技水平总体较低,只有湖南省的3所高校在全国赛场上竞争力较强。结果表明3省的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针对制约湘、豫、皖3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症结,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讨论珠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培养体制单一、培养效益低等问题.提出培养体制多元化,拓宽训练网络,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创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机制等建议,以促进珠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运用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分别从政府行为、科技能力、公众参与三个角度,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人才发展中存在多种非持续因素的制约,体校系统的人才规模有减少趋势,部分基层教练员制订的训练安排不科学。要使人才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青少年篮球竞赛体制,组建篮球人才管理机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战略,使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发展与世界水平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员人文素质的缺失会影响技战术的发挥,不能将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得以诠释。研究发现:对篮球运动员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略素质的教育、心理品质的教育不仅能使我国篮球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还有利于解决国家竞技篮球人才培养"竞教分离"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篮球运动人才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及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积极关注。从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培养思路、人才市场、国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进行了总体回顾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前瞻,提出了要重视体育强国战略目标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人才学视野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同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同区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人才培养体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竞技人才培养体制的角度对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NCAA人才培养成功的根源、CUBA和大超联赛并存的原因以及他们与NCAA的差异和不足,为我国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读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特点,发现"体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其本身,还与学校体育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他们的基本特征、家庭情况以及家庭成员对自己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看法等。从家庭的角度初步探讨体校竞技训练情况,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对我国体校竞技训练产生的影响。探讨不同阶层家庭对子女参加竞技训练的态度、投入、期望以及现阶段子女所取得的最好成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机制决定人才队伍质量,必须给以重视。中美两国中学阶段优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指导原则内涵相同、外延不同;人才培养体制截然不同;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差异较大,建议我国从完善指导原则、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继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入手,尽快建立起合理的中学阶段篮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缩短成才之路首先应从选材开始。选材不仅要考虑运动员的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和专项技术指标 ,更重要的是要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而气质类型又是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篮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材与有效的培养该运动员的成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不同气质类型运动员在某些技术指标上的差异以及与技术特长、战术位置的关系等 ,为篮球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有效的培养运动员的技术特长及技术风格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篮球运动的“一条龙”训练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篮球运动深入改革,其发展方向必然要向职业化或大企业化迈进。高层次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后备力量来保证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准,这种需要与我国篮坛缺乏高水平的人材后备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通过与篮坛强国人材培养输送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要想尽快消除这种反差,“一条龙”体制是一条有力的途径,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