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2.
许艳敏 《语文知识》2012,(3):106-108
"V开"是一个构式,该构式根据语法化的程度,呈现多种构式意义,但是都有一个一致的原型构式义即某种力量致使某物发生变化。构式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在"V开"中为结构隐喻。"V开"构式的语法化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在语法化过程中,"V开"构式內部的紧致度增加,与此同时,"开"逐渐虚化为标记。  相似文献   

3.
一组相关的带“个”实例构式可以被统摄在图式构式“Np(代)+(来)+(V/A)+(数)+个+ C”构式之下,并呈现出两条承继路径。这种承继被统摄在构式义之下,其表现方式为构式语用功能和内部相关成分准入之间的共变,而促使这种共变产生的是构式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压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前人对“A点儿”的研究分析,阐述“A点儿”的含义,论证“A点儿”属于构式,并列举实例阐释“A点儿”祈使构式固定的两个构式义,探讨两个构式义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关系,同时分析“A点儿”祈使构式中“点儿”的祈使语气作用,A的三个语义限制条件(非贬义、静态、可分等级形容词),并从构式语法视角考察“A点儿”构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谓词性成分前的“一”是现代汉语中颇受关注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孤立、平面的思路,未能充分揭示该现象与其所属的更大结构的依存关系,以及此类结构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变体及其相互关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式语法”的观点,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V(,S)”所包含的五种构式及其各自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并从各构式之间的引申和派生关系出发,构拟出“一V(,S)”的构式体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评价构式"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复杂。本文探讨了"N+V着+A"构式的句法结构关系,把"N+V着+A"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对构式中V和A的音节特点、词汇特征进行了考察,对"N+V着+A"构式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N+V着+A"构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蹦dberg提出的构式语法解释领主属宾句这一类型的格式。重点分析“王冕死了父亲”这类构式的意义,这个构式的意义与动词意义的关系(即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的互动)。我们把这类构式称为“经历”构式,“经历”构式意义为:X经历失去(获得)Y。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程度的主观极量评判。构式有“再X1X2不过”、“再X也不过”、“再也X不过”等变体形式。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不过”的语法化与语用推理。从适用语境看,“再X不过”构式主要用于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具有意外功能、评价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周艳丽 《文教资料》2011,(34):37-38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古时期的“名·数·量”构式进入句子后被重新分析为“中心语·修饰语”构式,同汉语修饰语在前的基本句法结构产生了矛盾,在“类推作用”下,数量结构与名词换位凋整为“数·量·名”构式,完成了量词的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最普遍的语法构式。  相似文献   

15.
构式语法理论与历史语言学的接口研究已经展开,《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一书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内的研究框架。作者以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为基础,细致地区分构式化与构式的变化,密切关注构式化前与构式化后的语境,从语法构式化和词汇构式化的角度描述了语言网络系统内从实质到程序的连续统,将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统一在构式理论框架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归纳了能够进入河南玄武方言“A/V+嘞+给啥样”结构中的形容词(A)和动词(V),曹指出了它们蕴涵有偏离常态这一语言特征。其次,分析了这一结构中“给啥样”具有普通话“很”或玄武方言词“镇“和“恁”的意义,进而又讨论了“给啥样”能够固化的原因。最后,归纳了固化结构“A/V+嘞+给啥样”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对递进性差比义构式进行全面考察,将其分为A、B、C、D四种变式,并对各种变式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该构式的成因进行认知范畴的探索,给出合理的解释。非典型的构式(D式)发生了“质变”,表达“遍指性非差比义”,而这个构式义无法从“一M比一M”中推导出来,因而是更典型的构式。指出遍指性非差比义其质变的根源在于“量级序列”的缺失,“比”的原型义虚化,从“实比”演化为“虚比”。  相似文献   

18.
语境(尤其是上下文语境引起的省略)对语法化历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古本水井传》这一特殊的共时平面探讨“就”的语法化历程。进而分析影响其语法作用演变的因素。特别是分析语境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蛄构式语法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西平南白话动词的重叠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南白话动词的重叠式十分丰富,单音节动词有“VV”式,“VVX”式(含“VV”返式,“VV先”,“VV下”式,“VV儿”式,“VV”,“VV架”式,“VV亲式”),“VAVB”式,双音节动词有“V1V1V2V2”式,“V1V2V1V2式。本对这些重叠式的构成以及它们的语法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同时对它们的语法功能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构成“(V)一种很新的X”在网络语言特区中由客观陈述发展到主观评价:一是肯定强调义;二是隐性否定义,即“反话正说”。当行为事物性状超过常规,“新”的语义发生变异,超量因子[+过于]被激活,表示太过新奇而适得其反,构式由语法构式演化为修辞构式。两种构式义的逆反关系导致构式呈现正向和负向两种评价功能,其赋得源于主观性、交互主观性和礼貌原则的实现。构式广泛传播并跻身流行语之列是网络语境、认知心理和高频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