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叶丹丽 《文教资料》2014,(30):164-167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5.
"V也V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中动词以拷贝形式出现在"……也……了"这个构式中,本文就该格式的语表结构和构式含义作一详实探究。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7.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艳丽 《文教资料》2011,(34):37-38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到家"构式在现代汉语当中有四个构式义,并且V+"到家"构式为其本原构式,其余三者均由此引申。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该构式的引申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解决了以往研究对于A+"到家"和V+"到家"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的疑问。最后文章还从构式压制的角度对比了汉英"到家"构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Talmy的认知语义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汉语"V着"和"V了"存在构式语义互换产生的原因及适用动词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认为适用动词必须和"V着"和"V了"存在构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结构内容相统一,从而得出"V着"和"V了"存在构式对适用动词的认知语义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中常出现如“笑翻(了)”“美翻(了)”“萌翻(了)”等流行语,针对这样“V/A翻(了)”结构的普遍使用,从共时的角度考察“V/A翻(了)”构式的语义类型及用法,进而讨论“V/A翻(了)”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以及语法化的机制和成因。  相似文献   

14.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6.
当汉语情态动词“要”分别表现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义时,“s要VP”构式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和认知特点。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理论视角,对这一构式的研究表明:“要”表现为不同情态义时,“s要VP”的概念结构各异;在从动力情态向认识情态发展过程中,构式“S要VP”的主观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句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留生 《天中学刊》2007,22(3):89-91,140
汉语兼语句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点的句式,英语的SVOC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基本句型。从语法构块的视角考察两者在构形和意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在结构上,两种构块都可以归结为“S V O 后续成分”这一统一的形式。在语义上,汉语兼语式是同形异义构块,而英语的SVOC是多义构块。二者的原型都是含有使令动词的构块式,它们现在的语义特征是原型构块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框架结构,具有坚实的认知和功能基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创造性和句式的多义现象就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把具体多样的词语嵌入句式来实现的。本文首先对“打”字后接的宾语做了分类,然后介绍了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并尝试用“构式语法”理论解释汉语中“光杆动词‘打’+宾语”结构。此外,针对构式语法对字典编撰的启示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