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动参与的培养1.游戏是培养主动性的沃土在学生初次接触软式排球时,拿到这又轻又软的球,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球”本身,这时游戏的编排原则就应让学生充分地接触球,组织方式就应发散一些,规则就应宽松一些,让学生在自我游戏中充分去感受玩软排的乐趣。2.心理环境是培养主动性的气候教师应及时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工作,积极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挫折面前都能清醒地看到自己身上的哪怕是一丁点微不足道的优点,能有信心面对挫折,挑战挫折。让每个学生在成绩面前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能用饱满…  相似文献   

2.
刘自治 《钓鱼》2008,(16):26-27
在我多年来读过的许多钓鱼书刊杂志上,只要说及海竿钓鱼,都要强调到一点:即多多练习抛投竿,且一定要达到熟练程度。有书上提议说:找一片松软的开阔地,定好目标,量好距离,然后按操作要领开始练习抛竿,直至熟练掌握为止。许多玩海竿的老手也持此观点,他们无不自豪得意地说“要想抛得又远又准,没有几年的功夫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3.
教练员与运动员“心理距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由于在运动队这个群体中所处的角色位置不同,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具有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距离过远,两者之间会显得冷漠,产生误会,甚至对立,给训练和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距离过近,教练员又可能丧失权威、尊严和感召力。因此,如何将距离调校到最佳位置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浪漫、时尚的优越感让法国人骨子里透着一股执着,甚至是顽固,他们几近特权地恪守着自己的文化,罗兰·加洛斯也不例外。然而喜欢网球的人并不介意,有这样一群"专业人士",他们凭借专业的眼光和思维,用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解读他们灵魂深处的法网情怀。丝绸之路上的"黄色大穿越"86年历久弥新,只是从"巴黎去往北京"改成了"北京直达巴黎",11739km,这是法网的距离,却不是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荡漾 《当代体育》2011,(19):18-20
1他一个急转身,灵巧地躲过了迎面扑向自己的雷·阿伦,然后在距离篮筐足有8米远的地方果断起跳,右臂笔直地伸向空中,脱手而出的皮球随着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进入篮筐他的脸部表情没有任何的变化,平静,而又自信满满。  相似文献   

6.
林哲生  金路 《网球》2013,(8):132-132
对我来说,每一个新的学生,新接触的小孩,都是一段新关系的开始,我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他们,去体会、去经历他们现今的一切,他呈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他到目前为止,成长经历的综合结果。每一个小孩都给我不同的难题,也让我看到他们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而我就像一个旅行者,在不同的景点穿梭,享受着美丽的风景,而这些小孩就是独特的景点,我将面临到如何欣赏他们,雕塑出他们的独特性,发挥出每个人自身的天赋。教导每一个小孩的过程,都是在磨练我成为一个大师的过程。我们彼此教学相  相似文献   

7.
五月槐花香     
蔡立年 《垂钓》2006,6(6):57-57
北方的春天来得就是这样迟,去得就是这样快,转眼又到了五月。仿佛是一夜之间,还没容你细细品味万物的复苏,夏天就在眼前了——多亏有个五月,它暂缓了夏天酷暑的发威,让春天美到了极致,而浸入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那缕缕幽幽的槐香。  相似文献   

8.
1.在投掷课上的运用在投掷课教学中,特别是小学生,在掌握动作过程中,重心在蹬地挥臂的同时前移是一个难点,而它又直接关系到投掷的成绩。在教学中,为突破此难点,采用了两人一组,练习者套上呼啦圈于胸部,似纤夫拉纤,帮助者在侧后拉住呼啦圈,使练习者充分体会蹬腿后重心前移动作。练习者通过感受胸部的拉力,可以准确地发现自己用力的大小。特别在纠正动作时运用,效果更为明显。在投远教学中,一般在投掷场地隔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心理构成是最为复杂而多元的。他们梦幻般地步入青年初期,嗣承了少年的那颗动荡不安的心,以强烈的好奇心,倔犟的独立意识去感受着生活的律动,面对即将奔赴的围墙外的大世界。他们心绪飞扬,扑朔迷离,以特有的认识方式去规划和选择自己未来的走向。然而,站在纷繁、变幻的现实社会门口,他们便会觉得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欲纠其身,先正其心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体育课原本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但在"分数"的围追堵截下,距离体育课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渐行渐远。似乎它在学生的眼里变成了跑步课、打球课,在学生的心里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无聊课。大到每天的集体做广播操,小到种种的基本动作,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去参与,被动地去应付。更谈不到自主训练、自我提升、自我规范了。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鱼竿产生于何时、何地,已无迹可考。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鱼钩后,仅用藤蔓、棕榈、肠衣等作线钓鱼。鱼儿有自卫能力,不肯近前,这些“线”又粗而不敏感,钓鱼效果差不可避免。于是他们在钓鱼实践中发明了竿钓。竿是什么做的呢?不外乎树枝、芦苇、竹、荆条之类,反正在钓鱼地点找到什么可以延长手臂使钩抛远施钓而又有将鱼提上岸的长而轻的植物,似乎都用过了。鱼竿正式在诗书上出现,是2500年前的《诗经》。其《卫风·竹竿》诗中曰:“笑翟翟笑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笑翟,音tì,长而尖削貌)。可译为,“我用又细又长…  相似文献   

12.
ACON5中国区决赛,一个很多普通玩家都很想来到现场观看的比赛职业选手,对于很多普通玩家都很神秘而又羡慕的群体。在这短短的两日时间里,小编有幸亲身感受这种会令你热血沸腾的比赛气氛,也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些高手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年轻人,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和认识他们。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现在的NBA球星多数都是乔丹的球迷。他们在这个没有老大的联盟中,也都想成为像乔丹一样统领 NBA的超级球星。但多年来,我们始终没能找到第二个乔丹,无论桀骜难驯的艾弗森、每况愈下的“便士”哈达威、常常受伤的“玻璃绅士”希尔、甚至不愿做乔丹的科比·布莱恩特,都没能让球迷真正地联想到那位球神的身影。但就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赛季里,詹姆斯和韦德的表现又开始让人们谈论起他们谁更像迈克尔。可在我看来,乔丹固然只有一个,而这两个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正沿着乔丹留下的足迹一步步迈向成功。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但却是享受快乐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忠江 《钓鱼》2009,(19):13-15
一、钓具组合不合理。一些钓友在多数为鲫鱼等小型鱼而没有或少有大鱼的池塘垂钓时,仍用长竿、粗线、大钩、大漂、重坠。使用短竿、细线、小钩、小漂、轻坠的钓友于他们同池垂钓,获鱼是他们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而他们却收获甚微。问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钓组,回答说是十白碰上大鱼,这样的钓组有把握。试想,用钓大鱼的钓组,进行钓鲫,高温季节生口鱼咬钩猛时还可勉强使用,如在早春、晚秋温度低时使用,由于长竿线粗、漂大、钩大、坠重,钓点离钓者又远,鱼吃口很轻,用轻口漂尚不容易看清吃钩信号,粗大的钓组恐怕连信号都看不到,怎么能钓到鱼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不断地应用到体育竞赛当中,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人体的机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但人们仍在不断地追求更高更好的成绩。为此,人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保罗·皮尔斯Paul Pirce 29岁,9年NBA经验,4次季后赛经验,季后赛战绩:16胜21负先是被新泽西网队所淘汰,然后又被步行者队踢出局,而到了过去的两个赛季,凯尔特人队似乎距离总冠军越来越远了。年轻、缺乏经验以及一系列的伤病令皮尔斯沮丧不已。庆幸的是,在挺过了这段日子后,球队经理安吉终于在今年夏天犒赏了这位队中王牌——招入两位全明星球员协助皮尔斯冲击东部冠军头衔。不过凯尔特人队的深度依旧令人质疑,而就纸面上来看,他们算得上拥有着东部最具实力的首发阵容。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入和开放式体育课堂的构建,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而笔者也开始和他们一起蹦、一起跳,和他们一起探究……这虽然给体育课堂增色不少,但同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好把握了,学生们活跃起来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有时甚至有些"嚣张"。这不由得让笔者在心中画  相似文献   

18.
我到过北京五六十次了吧.这还是第一次到长城,真棒!说这话的人是波尔。每一个到长城来的人,都会发出真棒的感慨,尽管他们未必会认真去摸一摸长城的砖,去感受那一份冰冷的沉重。  相似文献   

19.
王长工 《钓鱼》2004,(5):45-45
古代的鱼竿产生于何时、何地,已无迹可考。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鱼钩后,仅用藤蔓、棕榈、肠衣等作线钓鱼。鱼儿有自卫能力,不肯近前,这些“线”又粗而不敏感,钓鱼效果差不可避免。于是他们在钓鱼实践中发明了竿钓。竿是什么做的昵,不外乎树枝、芦苇、竹、荆条之类,反正在钓鱼地点找到什么可以延长手臂使钩抛远施钓而又有将鱼提上岸的长而轻的植物,似乎都用过了。鱼竿正式在诗书上出现,是2500年前的《诗经》。  相似文献   

20.
《健身科学》2015,(1):50
如今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型化,很多年轻人结婚后都会选择"单过"。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小夫妻在追求生活自由的同时,又往往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帮衬,他们或者三天两天地往父母家里跑,或者干脆就住在父母家的楼上楼下,每天蹭吃蹭喝,搞得老人不胜其烦、疲惫不堪,这也引发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父母和子女到底距离多远才能既相互有个照应,又不至于打扰彼此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