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过科隆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但很少有人知道,科隆还有一个巧克力博物馆呢。我觉得,巧克力博物馆比科隆大教堂好玩多了。巧克力博物馆也在莱茵河边,只是比科隆大教堂矮许多,只有三层楼高。巧克力博物馆的建筑虽然没有科隆大教堂那么古老,也是很有历史的。它原来是一个抗击敌人的要塞,后来不打仗了,就在要塞的两边加盖了玻璃房子,成了今天的巧克力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必读》2011,(7):F0002-F0002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从1248年起建,到1880年才宣告完工。工程时断时续,耗时超过600年。  相似文献   

3.
李莉 《神州学人》2014,(10):48-51
3月的一个周末,多云、寒风。我去科隆游览,当然首先要参观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建筑。唱诗班席始建于13世纪。大教堂高耸的壁柱、繁缛的雕饰,庄严而肃穆。彩色玻璃花格窗,环绕着殿堂,华丽而恢宏。仰望幽暗的穹顶真有几分云气氤氲之感。从建筑学的视角看,可以说它真是很好地完成了服务宗教的使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公元13世纪,在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科隆,人们迫切希望建造一座通天塔,到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祈求神的赐福.经过2年时间的善款募集,建筑设计师凯尔哈里特接手开始方案构思.参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教堂,凯尔哈里特历时3年多的时间,从主体风格、建筑材料到装饰物品,画完6万多张羊皮纸,着力构建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  相似文献   

5.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从1248年起建,到1880年才宣告完工。工程时断时续,耗时超过600年。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钟楼高157米。  相似文献   

6.
有幸拜读了张成华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3期发表的《学生不是上帝》的文章,感慨颇多。历经几个月的深思后,觉得还是有必要与作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商讨这个问题。首先,文中对“学生就是上帝”的解释是不太准确的。“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离做上帝的要求还很远。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他无须接受教育,他的所作所为是绝对正确的……”这种解释令人难以接受,道理很简单,忽视了一个语法现象:“学生是上帝”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比喻词,“学生是上帝”是一个比喻句。既是比喻句,那么,本体(学生)和喻体(上帝)之间只要取…  相似文献   

7.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监考老师     
某考场,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的时候,监考老师说道:“要及格的同学抓紧时间啦!”说完便转身走出了教室。他的背影让我想到了上帝……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效应”是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的内容,多参考资料介绍多普勒现象时都用“火车鸣笛事例”加以阐述:“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驶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调变高一频率增大;当火车离我们远去时,汽笛声调变低——频率减小.”众所周知,这是个典型的多普勒效应事例,  相似文献   

10.
生产厂家和商业部门把顾客尊为“上帝”,他们以诚待客、热情服务、讲究信誉,凭此折服“上帝”,以拓宽生财之道。我们认为,对于校长而言,教师也是“上帝”。只有以真诚去感动“上帝”,使其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才能拓宽我们的“生才之道”———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相似文献   

11.
王晓玲 《辅导员》2010,(6):59-60
有一只年轻的青蛙,去问上帝:“上帝我今年的运气怎么样?”上帝说:“哦,今年将有一些聪明善良的朋友来了解你。”青蛙高兴地说:“是吗?那么他们在哪儿?”上帝说:“我想是在他们的生物课上吧!”  相似文献   

12.
德国行散记     
五月初,好友金先生夫妇打来电话,邀请我们一起驾车去德国玩几天。我们从荷兰出发,途经科隆、科布能兹、海德堡,直奔黑森林腹地小城Titisee。这次旅行非常愉快,收获不小。 和平的心声 出发三小时之后,我们到达这次旅行的第一站:科隆。位于莱茵河畔的科隆,历史上最早是罗马人的一个驻防地,到中世纪时则渐渐地以它的学术生活而开始著名。 驶下高速公路,追寻着科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双塔,很容易就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大教堂前。这座大教堂,无论是外观尺寸还是局部雕饰,都可谓名列前茅。据说建造它前后用了六百年的时间。二次大战中,科隆城市内部90%遭到破坏,大教堂也未能幸免。现在我们看到的教堂,是战后重新修复的,它已经成为战后重建古迹的一个国际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受酸雨、工业污染的浸蚀,这座宏伟华丽的教堂,已剥落了原始的精雕细刻,外表也呈现出乌黑色。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诙谐地说 ,如果寄一封信 ,信封上写着“上帝”收 ,这封信很可能会送到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耶路撒冷是一座十分奇特的城市。它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 ,是无数教徒心系神往之所。耶路撒冷迄今已有 5 0 0 0年的历史 ,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 ,是迦南人中的“耶布斯”部落。大约在公元前 10 0 0年左右 ,以色列王国的大卫王征服了这块土地并定都于此。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壮丽无比的圣殿 ,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后来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相继把耶路撒冷奉为…  相似文献   

14.
萤火虫     
现在,火车站正是点灯的时候。  山上火车站的灯光,是成熟了的柿子的颜色,稍离远一点望去,会令人突然怀恋得要哭泣。车站上长长的货车,像睡着了似的,已经有一个小时不动了。  靠着站台边的黑栅栏,一郎早就在看那列火车了。那一节一节关闭着的黑箱子里,究竟塞进了些什么呢?一郎想起了最近在文娱晚会上看到的变戏法的箱子。变戏法的箱子,一开始是空的,可是第二次打开时,却舞起漂亮的飞雪般的花儿,还撒到了观众席上。  “了不起呀,哥哥,是魔法呀!”那时,妹妹茅子抓住一郎的胳膊,尖声地说。  “咳,什么魔法,是安着装置哪!”一郎像大…  相似文献   

15.
“上帝如果不是特别地宠爱我,为什么我得了癌症,匆忙地召唤我上天堂?我甚至听到了天堂的号角声。现在我离天堂是如此地近。天堂与我,只有一米的距离。”这是癌症患者庞田养在“抗癌日记”中写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6.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7.
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是美国历届总统中最富有幽默感的,被人誉为“一代幽默大师”。 有一次,禁酒委员会对林肯抱怨说联邦最近打了几次败仗,是因为军士酗酒的缘故,这是“上帝对他们的诅咒”。林肯回答说:“上帝的这种诅咒未免太不公平了,难道他没看见敌军士兵比我们喝得还多吗?”  相似文献   

18.
德国官方媒体《德国之声》(世界上一家非.常庞大的官方媒体,总部设在科隆)曾报道说:几经周折之后,上海姑娘王芳英选择了科隆的一家中介公司。对这位会计出身的23岁的姑娘来说,这家中介公司介绍的学校的名字听起来极真吸引力,该校名叫“科隆语言学院”  相似文献   

19.
芳芳 《中学科技》2014,(8):20-20
藤本植物总是朝着离自己最近的支撑物蔓延并紧紧缠绕住它,倘若这个支撑物被移走,它就会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朝另一个最近的支撑物伸展。这不禁让我们疑惑,植物是如何“发现”支撑物的?难道它的叶子里有“眼睛”不成?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只有人类和动物才有眼睛,植物也有“限睛”。  相似文献   

20.
魏东平 《教书育人》2002,(16):29-30
一、学生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商家捧为金科玉律,因为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衣食父母。可在有些学校,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买卖关系,在“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旗号下,依样画葫芦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庸俗化。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上帝”的奴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