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系统转型历经特殊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型开始,到思想意识系统初步成型,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文化范式根本转变,中国现代文化系统框架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不仅仅是中国的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或者走出去感受异国文化的精神,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东方的、西方的也融入到本地的文化生活中.当前,国际学校的发展欣欣向荣,而中国的国际学校亦占一席之地.本人作为一名中国物理教师,任职于国际学校逾十年,经历了从文化冲撞到适应的过程,一些体会记录于此,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教育理论却并未在自身的理论传统根基上完成本土生成。相反则在“西学东渐”之后走上了引进的道路,成了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通过探寻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的原因。从“儒学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剖析当前我国教育理论所处的境遇,最后得出结论:在新的文化转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事实,树立学科的自我意识.从教育问题入手。改进教育研究的评价,从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高强 《巢湖学院学报》2003,5(4):7-10,16
我党80多年的光辉历程正是中国文化伴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从毛泽东同志的“双百”、“二为”方针,到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再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论述,恰恰反映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集中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舍此而在中西文化中寻求主导文化是没有社会根据的,中西文化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吸收,融合,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必然在同一文化主要体身上同时具备,并平衡主体的文化品德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杨元元  邢宏 《时代教育》2006,(12):13-13,16
作者认为近几年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的方向有了变化。一方面,其内容的重心从强调认知语法结构知识转移到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育逐渐开始借鉴和对比汉语讲解和传授英语知识,强调两种文化的交叉和融合。为配合时代需求,在英语教材中适当添加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文化背詈材料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9.
茶起源于中国,在人们日常生活、婚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茶文化。中国荼文化传播到世界,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云  刘倩 《时代教育》2006,(12):15-16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是在经济“走出去”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经过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侧重宏观构建“走出去”的开放格局和实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工程项目,到后来的“加快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的中观和微观并重战略,折射出国家高层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逻辑变化轨迹,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陆艳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33-134
在享有世界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华大地,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华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出发,探讨了在翻译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命名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即"直译"和"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以实现准确而形象生动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Katz,Blumler和Gurevitch在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受众本位而非内容本位,它将传播的视角从传者导向转向受者导向(audience-centeredapproach),这对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对汉语语言与中华文化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时,选择是以语言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为主,还是以文化学习和体验为主,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受众不同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例如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自我满足(self_grat讯cation)、自我肯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需求;其次,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播出去的文化是否能够被受众顺利而准确地解读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传播者可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在传播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受众“解码”时的社会文化差异对解读被传播文化信息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何鹏 《天中学刊》2014,(5):12-17
剧情相似的《铡包勉》和《安蒂纲》表现了中西法律文化在国法、人情关系问题上的不同。从法律的外在视角、内在视角、法律实施的结果、法律的分类以及社会规范的产生和归属等方面分析两部戏剧,在"遵守法律"与"法律的权威"这个问题上,中西法律文化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特点。在西方法观念中,"法律权威"虽然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但"遵守法律即是正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中国法观念中,"法律权威"虽获得"识别"或"承认",但"遵守法律"却未得到普遍的接受与认可。  相似文献   

16.
"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具有二重性。"人生如梦"看似表达了一种世界与我的虚幻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实则在"梦觉无二"的二谛圆融中洋溢着传统人生美学的《庄子》乐观精神。"梦游人生"是"人生如梦"的内在要求与表达,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的人生形式,同时,"梦"作为情结表现出了传统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7.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她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坚持社会主义、建立了最高类型的民主价值观、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的Jane问: 前些天做剪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有关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发生枪击事件的报道,怎么一个自称自由安全的国家让人如此没有安全感呢?为什么在其它国家都禁止的枪支在美国如此横行呢?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从台湾观点出发,尝试提出对教育伦理学本土化重构的可行方向,建构重心主要放在教师伦理方面,希望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人格三者的主体性。讨论先从基本问题的厘清着手,对教育伦理学的教育与伦理两大面向,以及西方知识与中土学问两层进路加以分判。其次即依西方进路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内容,从而提示朝本土化转向的话语之可能。最后则铺陈出三大主体性要求:以“中体西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专业伦理”呈现教育专业的主体性、以“中隐之道”落实教师人格的主体性。传统教师原本地位崇高,一般人也懂得尊师重道;如今身处西式学校体制中,教师仅为科层组织的一员,仿佛无足轻重。本土化教育伦理希望激发教师自我觉醒,作出生涯存在抉择;以专长贯澈个人志业,同时以“中隐”对抗社会宰制。  相似文献   

20.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