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举宏 《师道》2009,(9):25-26
现在言必谈“文化”,什么企业文化、学校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一词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仿佛不谈“文化”,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为了说明自己也有点文化,我今天就凑凑热闹,也来说说“文化”。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我们省里有很多有名的学者、教授汇集在舜文化、楚文化、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永州,参加由湖南科技学院主办的阳明山文化研讨会,实在是因缘殊胜,得未曾有。在这开幕式上,我谨代表湖南三湘四水的佛教弟子,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阳明山文化研讨会应该来讲是第一次,但是阳明山的很多重大的活动举行了很多次,我就参加过两次。对阳明山,在这五六年,我来得比较多,第一次我来是为了永州高山寺的恢复问题到永州来的。  相似文献   

3.
百合级校花     
人该有点自知之明,也许我就不应该参加这场PK。南都中学的“文化大使”,那是何等尊贵和荣耀。难道我能仗着自己是校刊的副主编、校电视台的副主编、校团委书记的得力助手,就以为自己有资格冲刺“文化大使”了?  相似文献   

4.
徐虎 《辅导员》2010,(13):44-45
英语作文应该怎么写呢?大家觉得难不难?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嘿嘿,其实英语的写作和我们的语文作文是一样的,只不过要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不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就好。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作文写作,把我的小秘密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2011,(7):93-94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个美国室友也是个在读博士。不过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看着她搬家进来,我感觉既戏剧化又娱乐。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过日子该有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我听说,上海几个名牌大学自主考试,理工科干脆不考中文了,我觉得很荒唐,所以就从这件事情讲起。事实上你要是讲文化,母语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文化的人跟文盲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认字,越学越多吗?你是靠什么来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国话来思考,不是用外文。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你认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逛庙会     
逛庙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会扶老携幼,一起去逛庙会。我特别喜欢逛庙会,每次的庙会我都会去,这次也不例外。我和妈妈来到南昌市绳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反映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从古代社会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使它有了社会基础,大同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的萌芽形式,它随着中西文明撞击和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而发展起来,用中国文化理解社会主义,它既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社会发展规律、人文环境,又表现为社会体制,必须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中,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追求好境界的人文环境,只有从这个视角认识邓小平理论,才能把握它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沈丽 《河南教育》2008,(3):52-52
<正>我在肤浅的年龄里,谱着肤浅的曲;我在懵懂的生活中,走着懵懂的路。高考成绩不理想,我没有选择复读,我认为太阳落下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可是美好而宝贵的青春流走了,就不会再回来。于是,我快乐地选择了永城职业学院,来到永城这座美丽的城市,开始了我阳光明媚的大学生活。我很庆幸来到了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5406宿舍。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你所说的地震之后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不知道是指哪一些。如果是那些远离灾区却叉喋喋不休的文化评论者的情绪化事端,那就轻若烟尘,完全不必关注要关注的,是一时爆发的至善、大爱,能否通过文化形式加固、成型、扩充、流传,变成今后中国文化的活体灵魂。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PHP程序的运行效率、规模支持能力和跨平台性,可以设计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编译器,将PHP程序直接编译成Java虚拟机的二进制字节代码。这个编译器采用经典的前端/后(font-end/back-end)式结构,前端程序对源程序进行扫描、分析后生成抽象语法树,后端程序遍历抽象语法树生成Kawa IR的表达式序列,并最终生成目标代码。  相似文献   

12.
1909年11月,日俄战争期间曾为日军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表面上担任喀喇沁王府教育顾问的河原操子,以她在中国的经历为内容,出版了《蒙古土产》一书。1944年,太平洋战争炽烈之际,该书被重版,冠名《新版蒙古土产》。战后1969年,此书第二次再版,书名改为《我与喀喇沁王妃》。三种版本,由于出版、再版年代不同,背景各异,体裁、内容方面,既有继承之处,又有相应的再版特色。本文对该书三种版本进行介绍比较,使不能目睹该书三种版本的读者亦能对之有所了解;同时清除个别研究者在使用该书做参考资料时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