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诗情:拥抱神气涌荡的心海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还有一位古人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鲁迅说:“诗歌本来是抒发自己热情的。”普希金说,诗人的任务是用“火样的激情把人们心灵照亮。”这些中外名家的见解,都生动地说明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诗意是诗的灵魂,那么,诗情就是诗的血肉。没有血肉,灵魂何以寄托依附?没有诗情,诗意何以得到生动丰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它时刻记录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苦难、欢乐和思考。一首诗记录的可能是一个诗人某一时刻的心情,而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派的诗歌时,感悟到的却不尽相同。一首诗所包含着的诗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能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世界无限的享受。一首好的诗,不能缺少真实的情感,因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论家都把真挚的情感抒发视为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诗缘情而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品大多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和感染读者。阅读中如能深层次领悟到诗情,就等于抓住了诗的灵魂,读懂了诗。下面就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怎样读诗。诵读可开诗歌之“窍门”。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诗,抒发的感情不同,其抒情形式也不同。阅读中,读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诵读,明白其抒情形式,尽量将诗还原到诗人创作的生活情境中,会更好地领悟诗的主题或情感。如,《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红军时期赣南游击战争中“虑不得脱…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产物,抓住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就不失为把握诗情的好方法.我们只需要重点分析诗中的一两个要素,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7.
冷冰冰的理论语言是不适合谈论诗歌的,因为诗歌的内在本质是情感。如果说语言是诗歌的骨架,人、事、景是诗歌的血肉,那么感情则是诗歌的灵魂。不管诗歌的创作还是诗歌的欣赏都必须有情感介入。每一首好诗好词都是作真情的流露,是情感的激流冲开作的心扉流泻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重要的考点,如能了解常识,把握规范模式,诗歌鉴赏也能轻松解答。第一步:关注诗题探方向诗题就是诗歌的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①借助诗题,探清感情。《征人怨》的怨,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②借助诗题,探明事件。2010年福建卷《访隐者》,诗题就明确事件是拜访隐士。③借助诗题,探求类别,推断情感手法。2010年江苏卷《送魏  相似文献   

9.
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诗趣、诗味。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诗歌的情感线索,让学生朗读、想象、表达、创作,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就会使诗歌课堂教学如散文一般行云流水,让人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简洁的语言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诵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本文注重抒情,在学习古诗中引导学生探知情由,将其带入情境,品味诗情,让学生被古诗的情感美所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诗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介入诗歌欣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赏析,读者如果没有对瀑布的直观认识与了解,就肯定不会对诗歌描绘的那种天然趣成,恢弘壮丽的景象有所感悟,就肯定不会对诗人那份豪迈洒脱的灵性心存赞许.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赏诗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是需要融会贯通的.实践证明,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可以帮助学生贴近诗人激扬的心境,融入诗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情趣,走出"读不懂诗"这一困惑.  相似文献   

13.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同样饱含诗情、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因此,诗歌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曾经说过:"一个意外 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 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 人的诗情。"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积累了许多情 感,受了某个契机的启迪,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 绎成诗。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往往要把握这个突 破口,而正确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  相似文献   

15.
每一首诗词都表达了一种思想情感,透过诗人丰富的思想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自身境遇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这种情感可以让诗歌在穿越千年时空后依然灵动,充满生机.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把握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呢?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根据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孙晓飞 《华章》2007,(9):176-176
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系密无间,以至于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与诗歌的结合,既是中国美酒的灵魂,也是中国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乃至当代的新诗,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有人曾说,考察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要了解它的哲学,考察这个民族的心灵状态,则需要读它的诗。而诗歌的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只有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进行灵魂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资料自主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领会诗歌所描写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学能力。2.品读重点诗句,反复诵读,感受诗境,感悟诗情。3.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赏读诗文,感受诗人抒发情感方式的巧妙。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诗歌和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谈话:我国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千古传颂的佳作。其中有一部分是送别诗。我们都学过哪些送别诗?(学生交流)2.过渡: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  相似文献   

19.
诗歌往往讲究韵味,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教学诗歌时要分析意象,体会文字背后生动的画面.这些都需要借助学生大胆的想象,才能进入诗境,理解诗意和诗情的美好.  相似文献   

20.
浮现于语词之上的诗歌的空间,作为一个由思想、形象、语言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表达情感、心灵的体系,一个合成性的、诸要素融洽无间的幻象性整体,自有其趋向纯粹审美、趋向无边丰富的内在需求。我将诗歌的这一特征称为诗歌空间的自律。 一个完美的诗歌空间应具如下特性:第一,语言作为纯粹实践工具、日常交际的功能(非诗情成分)在诗艺运作中大量消失;第二,由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所传达的情感与心灵,真挚、饱满、深沉,“能够使我们有再生之感。”(西川语)第三,必须有作为强化诗的内在灵魂而存在的指涉生命、生存意义的“思想”贯穿始终(它迥异于传统批评中的“主题”,而是隐含的最高理念、存在追思与诗歌情境的浑然一体);第四,真正的艺术指涉无限的生命和时空,萦绕其上的某种“形而上品质”将渊远流长①,包容历史。经由语词的这一幻象的星宇,给人的无论是审美愉悦还是道德震憾都是无穷的,对灵魂的冲击与喂养将历久弥新。 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的浪漫主义诗潮,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性情的挖掘、流露而异致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